中洋集团科技带农,创新“公司+农户”新内涵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1-16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11月7日,江苏中洋集团邀请专家组对公司主要合作农户进行实地走访,察看养殖生产情况,了解生产一线对现代技术的需求。专家组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专家刘鉴毅研究员、生态环境专家顾孝连博士、饲料与营养专家宋炜博士、鱼类病害专家李新苍博士4人组成。海安县农办、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对该项活动给予肯定和支持,派员随同走访,关心和了解农户生产生活情况。
    专家组一行来到远近闻名的河豚鱼养殖大户陈华国。从2000年开始,陈华国就与与中洋集团进行合作,进行河豚鱼种代培,发展到现在,在老坝港滩涂他已拥有1000亩池塘, 20余名农民全年专职在他的养殖场内工作,另有数十名农民不定期在养殖场内帮工。2012年4-6月,陈华国分3批从中洋领回共350万尾河豚鱼苗,现在已到了保护价回购的时候,他的鱼塘边围满了忙碌的人群,大家正在起捕当年的河豚鱼种。拉网起捕的、运送的、抽样检测的、司磅的,各负其职。
    专家组找到忙得满头大汗的陈华国,在鱼塘边随意和他聊了起来。刘教授询问他,今年的收成如何?陈华国乐呵呵的告诉刘教授,今年还不错,总产量有望超过400吨,产值能突破1300万元,与中洋合作代培河豚鱼种已有10多年了,生产从来不敢马虎,都是依照中洋集团的无毒级河豚培育标准进行的,中洋每个月都派人定期到他的塘里测水质、测药残、检查河豚鱼生长情况,我这鱼要想再回他们的温室,都得要过检测关,他用手指向不远处的塘边说:“瞧,小于不正在那儿抽样吗!”,中洋集团科技部质检员于贤朋正带着几个人捕捞抽样。
    大家围了过去,小于的记录本上有这个月来十几个养殖户产品抽样记录,小于告诉刘教授:尽管公司与农户是合作关系,但是农户大多独立运营于公司之外,要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来之不易的品牌信誉,公司要求必须加强对农户的管理,除了要求农户必须依照规范进行养殖流程外,管理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检测,水质每日一检,药残每星期随机抽样测量,毒性检测在起捕回购前每池抽样送检,所有检测结果符合公司“零污染、零药残、零毒素”的要求后,才可以起捕。
    刘教授连连点头说:这样做是正确的,中洋非常重视科技研发,企业有很多先进的养殖技术,研究这些技术不就是为了生产出优质的、安全的河豚产品,如果因为疏于管理,而使这些技术应用不了,影响了产品的品质,这样的带动就得不偿失了。
    走访的第二户农户是吴法华河豚鱼养殖场。吴法华拥有大棚温室30000平方米,配套了300亩露天池塘,他学习中洋的工厂化高效养殖方法进行中洋河豚幼鱼育成。见到专家上门,吴法华非常兴奋,他热情地向刘教授介绍他场区的生产情况,今年他养殖河豚鱼100万尾,其中70万尾已相继通过中洋物流销售中心进入市场,另外30万尾也已全部进入温室越冬。
   深秋时节,温室内和暖如春,刘教授问得仔细,吴法华答得热切,交流过程中,吴法华说,温室养殖好是好,产量高,生长快,但是中洋要求生态养殖,不准随便用药,可高密度养殖的鱼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刘教授说,水产养殖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大量用药,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保证了成活率,但其实影响了鱼的品质,而且待到上市时,也卖不出好价钱,生态养殖杜绝渔药从长远看有利无害,但是不用药不等于不防病不治病。吴法华说,这个观点我很赞同,我也努力想方设法控病防病,这不,依照中洋技术人员的建议,我在这温室边上设了10亩调水池,水是从90米深的盐水井里抽上来的,含盐量达到17‰,现在定期用盐水调节养殖用水,可以防治水霉病、肠炎等一些常见病了,但这个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最难的有两个,一是氨氮难控制,二是温度难控制,藻类生长迅速。
    对于这些问题,刘教授建议要增加水体溶氧量,水体氧含量高了氨氮的分解速度就会快一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微孔增氧方式,这种方式能从水底层增氧,冬季也可减少水体热量损失。另外还要买些有益微生菌,采用微生物水质改良的方法解决氨氮问题,刘教授特别嘱咐,买的时候要注意选择质量较好的产品,劣质产品微生物菌种的活性低,菌种杂,不但起不到改善水质的效果,反而会加重水质的污染。顾孝连博士仔细询问了水体、正常水温情况、饵料投喂情况等,给出了微生物水质改良剂施用的品种及数量、方法等。刘教授还建议养殖池内套养一些花白鲢、对虾等,进行生态控制。刘教授强调,养殖过程中,水一定调好,水调好了,养殖技术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要将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应用,改变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一贯做法,要预见性控制问题的产生。吴法华连连点头称是。
    走访的第三户是王海燕鲟鱼养殖场,王海燕与中洋合作养殖鲟鱼有三年的时间,在他5000平方米的温室厂房内养殖了大大小小的鲟鱼10万余尾。王海燕告诉刘教授,他的鲟鱼以前0.8—1斤就开始上市销售,幼苗期生长快,投入小,风险小。但自从与中洋合作以来,他改变了原先的观点,中洋开发了鲟鱼深加工产品,一个鲟鱼礼品盒售价高达980元,鲟鱼丸制品供不应求,需要大量的大规格鲟鱼,依照中洋的鲟鱼标准进行标准化养殖,在目前鲟鱼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一尾规格超过10公斤的鲟鱼能卖近千元,收益远远超出想像。
    在养殖场内,刘教授边走边看边问,对于厂房的光照、鱼饲料及投喂情况特别关照。刘教授说,中洋的标准比同行业的标准要求都要高,依据中洋的标准生产的产品质量绝对有保障,但要求养殖户一定要不折不扣的依照标准执行,现在养殖成品鱼要这样,将来养殖种亲鱼产鱼卵,生产鱼子酱的原料更要如此。说到这里,王海燕将刘教授领到他的成鱼养殖池旁,池内游弋着数10尾长达2米的鲟鱼,跟着中洋的发展思路,王海燕也开始培育鲟鱼种鱼了。
    随后,刘教授一行还走访了老坝港滨海新区内其他多名合作农户,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这些农民参与中洋长江珍稀鱼类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与中洋风雨同舟,共同进步,维护了中洋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壮大着中洋珍稀鱼类产业规模。
    中洋集团通过带动农民,既充分发挥出中洋集团作为长珍稀鱼类农业龙头企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同时改变了以往“公司+农户”的惯常做法,在保证农户收入的提前下,不放松对农户的管理,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开辟出全新标准带农、质量带农的带农思路和模式,与中洋合作的农民,养殖理念有了巨大转变,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从思想上,从理念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变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追求科技创新,适应标准化、工厂化的现代农民,生产安全绿色健康的高品质水产品也已逐步转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中洋集团迅速壮大的长江珍稀鱼类产业不仅带动了海安的三农发展,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中洋河豚产业已成为海安最具特色的示范产业,“河豚之乡,休闲海安”在全国广为流传,海安县已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河豚之乡”、“江苏省河豚产业基地”,不仅带动海安的鱼苗业、渔药业、饲料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本地区餐饮业、旅游业、物流业、运输业等十多个产业的共同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人数1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