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青墩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南莫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3+3+3”文化体系建设,不断促进文化服务网格化、文化供给多元化、青墩文化品牌化,立足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奋斗新征程,为打造“里下河区域发展中心”凝聚强大精神文化动力。
一、推进举措
(一)坚持“三级联建”,促进文化服务网络化
突出高标准、全域化、广覆盖,完善“镇、村、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阵地建设由“全”到“优”。充分发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车头”作用,将各村综合文化服务站、点进行提档升级,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复兴少年宫、青墩遗址博物馆、高凤英烈士纪念馆、少数民族之家、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广场等现有资源,打造基层公共文化共享平台,建成3座乡村大舞台和3座村史馆,人均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0.5平方米,优化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动形成南莫镇村“十里文化圈”。二是人才队伍由“多”到“强”。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由站长负责文化站日常工作,聘请2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文化服务,兴南、青墩等村增加1名后备干部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其他村通过核编增配、优化调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1名宣传文化干部与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鼓励并引导群众组建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整合“文艺家”等16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形成“1+16+N”文化服务功能体系,文化服务横向到村、纵向到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三是体系机制由“细”到“精”。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文化事业产业研究纳入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建设,全年集体研讨6次,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2次。健全南莫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制度,加强对村、组公共文化的服务指导和网络文化支撑点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规范引导、资源共享、协调推进、保障激励”等四个体系,形成由“细”到“精”的基层文化服务规范化机制。
(二)实施“三大项目”,促进文化供给多元化
突出普惠性、创新性、多元化,推进“文化共享惠民”“文化培根铸魂”“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项目。一是文化共享惠民“零距离”。扎实策划全民阅读、百姓舞台、全民艺术普及、少儿游艺等活动,组织开展百姓秀场之红歌赛6场、书香进庭院全民阅读活动192场、“我们的节日”“乐一天”农民艺术节、“万里千家”惠民演出活动48场,精心举行“巧手庆元旦”手工秀、“金虎迎新春 送福到农家”送春联活动、党史灯谜暖民心“凤凰”祈福闹元宵活动、“巾帼心向党 启航新征程”妇女节活动、“土味冬话春风行”“廉如清风”活动、“青蓝携手传薪火”乡村复兴少年宫活动,提升南莫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的影响力,文化高质量服务人次19.8万人,“板凳讲习所”理论宣讲文化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江苏志交会金奖,真正实现让群众参与文化、共享文化、创造文化。二是文化培根铸魂“心贴心”。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大力推进“地方特色文艺火种培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邀请崔世莹、杨培杰等文化名家来镇指导培训,创作带有南莫“乡土味”的精品文艺作品,如《庄稼人奔小康》、《水乡莲花》、《簖蟹湾》、《幸福满农家》、《燃烧的信念》、《南莫水乡美如画》、《水乡渔鼓》等。其中《水乡渔鼓》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第七届农民体育节特色项目展示,获省级银奖;《南莫之声》小城大爱获南通市党员教育全媒体作品三等奖;音乐作品《水乡莲花》、《西塘河对歌》、舞蹈作品《簖蟹湾》、话剧《高凤英选场》参加历届群众文艺汇演斩获一二三等奖,屡次登台均受好评。三是文化传承创新“向未来”。充分挖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青墩文化研究,叫响青墩文化品牌,鼓励、引导和吸收社会各个方面参与青墩文化传播,举办4期乡村振兴非遗文化集市,集中展示里下河特色的凤凰调、铜烙画、木刻版画、糖画、民间剪纸等文艺作品,持续放大海安花鼓、木版年画、唱凤凰、水乡号子等非遗文化品牌效应,以花鼓舞为题的《璀璨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入选公益广告优秀作品。做好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培训、扶持工作,培养优秀乡土文化能人、优秀文化志愿者、优秀非遗传承人10余人,精心举办的第二届“寻梦水乡·蟹逅青墩”文旅节、“唱凤凰唱出廉政好生态”宣讲、非遗传承进校园、巨幅沙画颂百年、“寻年味·忆传统 走进古韵年”系列非遗活动,传承青墩文化,深受群众青睐。
(三)统筹“三项融合”,促进青墩文化品牌化
突出一体化、融合性、可持续,深化“文化+经济+旅游+教育”三项融合。一是“文化+经济”高效建设。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重点规划建设明苑生态农庄、梦里水乡度假村等文旅产业项目,加快观光区小游园建设,完善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项目的吸附力、影响力。密切跟踪推进南通新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企业对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项目的研发力度,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蓄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深入融合“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六大文化,重点打造“青墩遗址博物馆、高凤英烈士纪念馆、青墩护国古寺、农耕文化体验区、人居环境示范区、沙岗美食街”六大核心旅游景点,探索将更多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转化嵌入乡村振兴产业链,构建寓文化展示、观光、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三是“文化+教育”同频共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外聘名师、能人、知名专家参与南莫小学、南莫中学的特色文化社团建设,实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话剧等专业师资提升工程,组织培训交流活动2次;邀请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志愿者在各村校外辅导站、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七彩的夏日”公益培训活动16次,加强与青墩遗址博物馆、高凤英烈士纪念馆的研学实践合作,开展主题研学2次,打造南莫文化研学课程体系。
二、目前进展
思想理论建设深化拓展。深入实施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板凳讲习所400多名理论宣讲员走进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理论宣讲覆盖全镇16个行政村、389个村民小组,开课宣讲80多场,受众4000多人次,参学率95%以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识形态管理有力有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党组成员签订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扫黄打非”工作在日常监管、专项治理、遏制非法出版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对全镇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没收各类非法出版物图书、非法音像制品7份。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推进“书香海安”建设,先后推荐6名阅读推广人和2户书香家庭,唐庄村、青墩村先后验收四星级农家书屋,大力培育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坚持在每季度设立善行义举榜、评选海安好人,先后申报驻村辅警唐传美、新生代农场主陈卫为海安好人,柳亚西家庭获2021年度江苏省“最美家庭”,周志红家庭获2022年南通市“最美家庭”,让精神文明建设“遍地开花”。
文明实践工作成效显著。江海志愿平台注册志愿者10131人,活跃志愿者9981人,实践所站结合“点单-派单-接单-圆单-评单”的“五单工作法”,每月定期组织2次云平台双签和3次圆梦微心愿,双签率和实现率均达99.8%,满足群众教育、文化、医疗、法律等实际需求。
舆论宣传引导浓墨重彩。建立网络铁军核心团,构建“监测+研判+处置”网络舆情闭环体系,强化网络管理水平,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举报互联网违法和有害信息12条,报送社会舆情分析报告55篇,中宣部舆情局采用1篇。
文化事业产业持续发展。持续推进青墩文化非遗展馆在建工程,拟于下月完工;明苑生态农庄项目,一季度已申报南通市文旅产业项目;梦里水乡度假村项目,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二季度将加快推进客房装修、厨房间设施安装、垂钓区鱼苗采购投放以及试营业等工作。
三、下一步打算
(一)立足新起点,开创文化发展新格局
一要突出“一条主线”。把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头等大事,统筹推进理论、舆论、文明、文化、网信等各项工作。二要贯穿“一条红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毫不松懈、持之以恒抓在手上、落到实处。三要把握“一条原则”。紧紧围绕文化提升,推动理论武装从撒胡椒面向精准滴灌转变,推动网络舆论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转变,推动文明创建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转变,推动文化事业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创文化转变。
(二)勇担新使命,激活文化事业新动能
一要建强“一类队伍”。探索从教育等专业队伍中遴选部分具有专业特长人员充实到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有效实现基层文化工作者年轻化、专业化。二要坚持“一套标准”。根据“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市建设主要指标,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有序推进4座乡村大舞台、“青墩书吧”高标准建设,人均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0.6平方米。三要争创“一流品牌”。以青墩文化品牌为引领,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打造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加大话剧《高凤英》等文艺作品展演、宣传力度,建设里下河水乡特色文学采风、创作基地,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奋斗新征程,谱写文化事业新繁荣
一要下沉“一线工作”。深入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一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二要聚焦“一老一小”。优化敬老助老、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点位建设,向特殊人群提供生活保障、外出就医、心理疏导、文艺演出等服务,探索为“老”为“小”服务的长效机制。三要写好“一份答卷”。动员全镇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韧劲、拼劲,交出高分文化答卷、发展答卷、民生答卷,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工作树标杆、争先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南莫镇将深化文化赋能,聚焦品质提升,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开创全镇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