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15年12月,我市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两个县级试点城市之一,成功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2017年3月,省政府专题发文推广海安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2018年8月,我市作为唯一县(市、区)代表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围绕科技体制改革主题进行书面交流。2018年12月,我市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全省5家,全国52家。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成效明显的地区,苏中唯一。
突出主体、精准着力,企业创新能力迅猛攀升
近日,南通跃通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新厂区的生产车间内,刚刚调试完的门扇全自动柔性加工生产线正在按照零件顺序拆卸、打包、装车。
这条该公司牵头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公司总经理姚遥说:“3月完成新厂房搬迁,4月投入使用。没有求变思维,不要说公司的发展,连生存都有问题。”
培育高新企业,针对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深入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大力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建立高企培育库。扶持高科技项目加速进入高企行列。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6家、总数269家,净增数、总数均为南通第一。联发集团入围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鑫缘集团、联发集团、铁锚股份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入选数南通第一。
实施培大扶强,精选21家行业单打冠军后备企业,从规模总量、品牌形象、创新能力、智能装备、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育,先后有4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扎实推进“5123”工业大企业培育工程,实行部门挂钩服务制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应税销售超50亿元企业7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
校企协同创新,针对校企对接信息不对称,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和“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全市500多家企业与16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健全研发管理机制,完善研发基础设施,提升新产品研发和检验检测能力。全市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总数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
鼓励自主创新,针对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政策引导机制及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主导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建立一批重点产业数据库,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9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52件。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高新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集聚合力、统筹推进,组织推动引领持续深入
在亚太轻合金(南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内,先进的熔炼炉、挤压生产线等深加工生产设备正在调试,另一个车间内,高强高韧铝合金型材源源不断产出。
亚太科技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及其材料、铝合金锻造件的制造,是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一季度,在汽车行业销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我们的销售额仍然有6%的提升。”公司总经理浦俭英坦言,疫情之下,亚太科技能够实现逆势上扬,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4%,同时与部分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储备。目前,我们的高强高韧铝合金型材在奔驰、宝马、奥迪等著名车企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接近80%。”浦俭英表示:“当前,公司二期项目已开始批量生产,在去年14亿元销售额的基础上,今年有信心实现10%至15%的增长。”
一直以来我市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海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分管领导每月听取建设工作汇报,推进相关工作。市镇两级落实人员和经费,构建工作网络。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打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省级高新区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其他8个区镇聚焦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创新型乡镇建设。
压实工作责任,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工作推进责任制,将23项国家监测指标和34项自我加压指标分解到部门和区镇,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组织部等10个牵头部门逐一签订责任书。市政府从百分考核中拿出较大分值分别对市级机关、区镇进行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实行月度点评、年终“谈优谈差”。
与此同时,创新工作建制,在开发区和高新区成立2个正科级科创园,落实市科技局和两区“交叉兼职”机制。各区镇设立科技人才发展办公室,市委编办给予编制划拨。10个产业集群培育部门成立产业科技创新办公室,定人定责定目标。“5123”工业大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办公室,健全科技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56个机关部门以“店小二”精神服务300多家科技型企业,做到机关干部工作绩效与企业创新成效挂钩、企业创新成效与财政激励政策挂钩,推动企业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
深化改革、补足短板,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我们将给予针对性支持,这是海安始终不变的政策。”市科技局局长罗正锡介绍,疫情发生后,根据《海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若干措施意见》的要求,该局立即打出“组合拳”,会同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对“苏科贷”业务实施财政贴息。“苏科贷Ⅰ”按照同期基准利率的40%进行补贴,单个企业不超过5万元;“苏科贷Ⅱ”按照贷款利率的20%进行补贴,单个企业不超过10万元。
江苏拓创科研仪器有限公司组织人员和技术力量与河海大学、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共同寻求“液压致裂联合承载试验装置”这项技术突破和创新点。该项目获得南通科技创业大赛暨“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优秀奖”。然而,项目的投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科技局向我们推荐‘苏科贷’,解决了200万元的贷款。”公司负责人费小莉说,目前,该项目顺利投产。
构建政策激励体系,出台《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构建优化创新生态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落实。2018年,199家企业享受省级财政研发费用奖励827万元;2019年,264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总额达5.8亿元。
引进原创性重大成果,鼓励专家团队来海实施项目转化,大力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南通跃通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支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385万元,当年南通唯一。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018年立项2个,占南通2/5;2019年立项1个,占南通1/6。
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引入中投融资担保海安有限公司“苏科贷”业务担保机制,市财政对“苏科贷”业务担保费补贴,每年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均超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苏科贷”1.76亿元,超额完成全年1.4亿元的总目标。推广“专利贷”“人才贷”等利率普惠性科技贷款业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重大创新产品。鼓励科技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全市拥有主板上市(含境外)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科创板储备企业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