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haskjj/2021-00040 分类: 科技、教育\科技    报告
发布机构: 海安市科学技术局、海安市科学技术协会 文号:
成文日期: 2020-02-20 发布日期: 2020-02-20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2019年科技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打算
2019年科技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打算
来源: 海安市科学技术局、海安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0-02-20 15:16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9年,市科技局以“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产业高地,幸福之城”战略定位为指引,围绕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主要特色亮点

(一)表彰荣誉。省政府通报表彰我市为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全省共4家,苏中唯一。我市在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培训会上进行县域创新工作经验交流,被通报为2018年度全省“苏科贷”业务A类地区。我局被评为南通市第31届科普宣传周先进集体、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

(二)争取资金领跑南通。向上争取资金超过5000万元,遥居南通第一。

(三)重大平台实现飞跃。联发纺织获批省院士企业研究院,全省仅2家,南通唯一;联发研究院成为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设立的南通首家民企科研事业机构。中国天楹的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获批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全省共11家(占南通1/3)。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获省新型研发机构奖补支持,南通唯一。

(四)重大项目不断涌现。跃通数控牵头实施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支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385万元,南通唯一,为我市首个由企业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1项,南通共6项。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2项,南通最多。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共性技术)竞争项目、重点项目课题各1项。省科学技术奖入围5项,占南通1/6,其中一等奖1项,占南通1/4;二等奖1项。

(五)创新型重点企业培育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6家,总数达到269家,净增数、总数均为南通第一。联发纺织、铁锚股份、鑫缘集团等3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入选数南通第一。联发纺织入围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南通共7家。

(六)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曙光新能源引进的华中科技大学郭照立创新团队获省“双创团队”项目资金支持;入选省“双创博士”1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稳步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区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领导组。4月2日,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动员大会”,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创新举措,强化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创新产业培育机制,各产业集群均成立产业科技创新办公室,并落实工作汇报机制。各区镇设立科技人才发展办公室,充实科技一线和人才招引服务力量。

2.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出台《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建立工作推进责任制,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挂钩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同时,将重点工作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区镇,科技局、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等10个牵头部门逐一签订责任书,每季度相关部门交流工作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推动全面创新。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立项2项,项目资金210万元,争取资金数占南通1/2。新认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作筹建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为装配式建筑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性能认定及验收等提供技术指导。大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形成了1200平方米的集科技成果展示、青少年科技教育、机器人体验、VR体验于一体的服务区。

(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突出高企培育。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结合“5123”工业大企业培育工程,构建高企培育库,靠前指导服务。分别进行了高企申报认定业务培训和智能申报系统操作业务培训,共培训企业184家。邀请专家来海对我市企业申报材料进行了集中预评审,确保申报材料质量。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6家,总数达到269家,净增数、总数均为南通第一。130家企业通过省高企培育库入库评审,南通最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150家,总量保持南通第一。

2.强化平台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与产业集群培育部门一起推进产业研究院建设。重点指导开发区加快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海安智能装备研究院、高新区加快建设北京大学上海微电子研究所海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南通最多。

3.狠抓科技合作。成功举办第六届“创新创业在海安”和“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活动,统筹协调推进“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带着企业进高校,带着需求找专家,先后组织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打造“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全年累计实施10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255项,其中30万元以上项目126项,引进成果转化项目60项。加快企业创新国际化步伐,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个。

(三)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构建政策激励体系。根据科技部《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引》,省委、省政府“科技改革30条”和省政府《关于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更大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年发放科技政策手册2000余份,组织辅导培训8场次,参会企业1000多家次。

2.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2019年新注册并从事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技术普及等领域的服务型企业,鼓励各区镇培育优质科技服务业企业。扎实推进科技金融工作,“苏科贷”备案企业44家,贷款额1.18亿元。与毅达资本合作设立科创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发展。积极推动科技银行建设,探索开发科创领域的低成本贷款业务。

3.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众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创业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有机融合的众创社区。高新区功能新材料众创社区获批第三批省众创社区备案试点单位。完成4家孵化器绩效评价及计划资金奖补。南通创新创业大赛1家企业获初创企业组三等奖,科技局获优秀组织奖。

三、2020年工作打算

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产业高地,幸福之城”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两个轮子的作用,以高质量发展、高端引领为导向,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引进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海安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军、以高质量发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能。

(一)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做好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领导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每季度组织发改委、财政局等10个牵头部门进行工作会商,协商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推动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园、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造科技与科普服务文明实践平台,不断扩大科普宣传周、科普活动日等品牌科普活动影响力,选址建设市科技馆,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全民创新意识。

(二)深化改革举措。发挥各区镇科技人才发展办公室作用,探索形成由组织、科技部门统筹安排、保持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创新政策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服务业发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机构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发挥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辅导员和科技政策助理员队伍作用,把企业研发投入的财务归集作为重点来辅导,努力实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新突破。探索高新技术企业“苏科贷”无还本续贷业务,开展科技型企业应急转贷业务。发展科技保险,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重大创新产品。

(三)突出高端引领。组织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双一流”高校开展深度合作,确保合作占比达60%。新增与院士等顶尖人才合作项目10个、首台套或首创产品30个。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申报省级以上科技奖项,确保获奖项目量质齐升。围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组织企业深化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个。推进中洋、天楹、联发冲刺国家级研发平台,培育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后备企业。加强产业研究院长效管理,提高运行质量。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新建“双一流”高校或军工院校技术转移中心4家。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研发投入等高质量发展指标,优化创新扶持政策,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改造生产工艺、提高新品占比、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引进科技人才,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项目、建设智能车间,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转变。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能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性能优越的新产品。围绕高端纺织、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三大产业集聚科技元素,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经济新体系。

(五)构建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大力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实行高企申报预评审制,提高高企申报通过率。高企总数力争超过330家。强化高企绩效管理,推动高企及入库培育企业研发费用单独列支实现全覆盖。高新区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培育高端产业,争当全省省级高新区排头兵。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个,其中3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新增1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少于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