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分类:
发布机构: 科技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7-02-09 发布日期: 2017-02-09 有效性:
名称: 2017年科技工作意见
2017年科技工作意见
来源: 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7-02-09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中国共产党海安县委员会

 

海委〔201712

 

 

中共海安县委  海安县人民政府

2017年科技工作意见

2017123日)

 

为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走出创新驱动稳增长特色发展之路,现就2017年全县科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把“聚力创新”作为发展取向和工作导向,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成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基地和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化基地,全力打造科技资源有效聚集、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创新创业型城市,努力成为“全省创新发展成效最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的地区,为我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先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2015年、2016年产学研项目转化率分别不低于75%50%

(二)新增合作经费30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产学研项目各100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30个,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个,覆盖企业200 家以上;

(三)新建产业研究院2家、企业研究院5家;

(四)培育行业“单打冠军”3-5家;

(五)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80家,其中金牌企业20家、银牌企业60家;

(六)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总数不少于160家;

(七)新增天使投资项目不少于30个;

(八)引进孵化器企业50家、加速器企业40家;

(九)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70件,专利授权总量3300件,申请国际专利60件。

三、工作举措

(一)巩固成效,持续创新

1.助推产学研项目转化。持续开展“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每月一推进、每季一点评,实现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增长。一月份完善项目管理数据库,每季度跟踪服务2015年尚未转化的产学研项目、2016年产学研项目转化,把每个项目的转化都明确挂钩责任人,协同企业、高校院所解决项目转化的瓶颈,加快实现项目产业化,确保2015年、2016年产学研项目转化率分别不低于75%50%,并跟踪2014年产学研项目的产出情况,逐年提升科技项目产出在工业增量中的占比。

2.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选择行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我县产业关联度高、可转化的前瞻性、高产出、技改型科技成果30个,一季度形成一企一项目一责任人的责任清单,对接具体科研院所并常态化加以推进,重在落实,体现增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少于5个。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大力对接国防科工系统高校院所、军工企业,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产品。在此基础上,抓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产品,推动面向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3.培育行业“单打冠军”。加大培育行业“单打冠军”工作力度,突出成果性考核并与奖励挂钩,在补短、补缺、补软上下功夫。一月份组织2016年行业“单打冠军”认定工作,一季度召开培育行业“单打冠军”现场点评交流活动,认真总结培育经验和不足,明确下一步推进方案和重点培育对象,完善个性化培育方案,进一步把任务明确到挂钩县领导、部门和区镇负责人,常态化加以推进,在推进中对标找差,在培育中讲究实效,确保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3-5家,形成一批在国内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

4.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按照“五有”要求,以落实科技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引进人才力度,采取“月度申报、季度评审、现场观摩、统一授牌”的形式,确保全年新增金牌企业20家、银牌企业60家。一季度,开展现场观摩,总结培育经验和不足,逐区镇排出拟培育对象,每月组织推进。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管理档案和进退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12月份组织复审一次,对失去认定条件的企业予以淘汰摘牌。结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宣传典型,现场推动,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

5.加强高企培育管理。一季度,建立不少于100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的培育库并实施3年培育计划,科技、财税部门组织1-2次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指导。4月底前、7月底前组织两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42家到期高企重新申报工作,并及时与省科技厅进行对接,确保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总数不少于160。申报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以上,同时对照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市以上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税收政策落实等指标,加强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管理。

6.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区域示范县建设,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70件,专利授权总量3300件,申请国际专利60件。组织企业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大对通过国标认证企业的资助力度,全年完成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国标认证和省绩效评价企业6家。推进企业与中科院等高等院所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平台,开展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加强对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建设园区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中国(南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海安分中心建设,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托管服务,与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查处假冒、侵权专利60件。

(二)全面提升企业合作层次和研发水平

1.对接国内研发能力最强的高校院所持续有效落实“地毯式、人盯人、全覆盖”工作机制,帮助企业梳理投向,找准对接点。一月份排出各区镇、产业培育部门全年产学研活动方案,区镇每月组织产学研活动不少于1次,产业培育部门每季度组织产学研活动不少于1次,科技局全年组织有一定规模的产学研活动不少于10次。重点对接中科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一季度,组织节能环保、新能源、机械等产业对接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组织电子信息、机器人等产业对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院所;二季度,组织纺织、锦纶等产业对接中国纺织科学院、东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组织新材料、电工电气、新能源等产业对接中南大学、西华大学、西南交大、华东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三季度,组织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对接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组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对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四季度,组织电子信息、机器人、电工电气等产业对接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组织纺织、丝绸等产业对接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组织开展好第四届“创新创业在海安”和“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两大主题活动。全年新增合作经费30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产学研项目各100个,覆盖企业200家以上,中科院和985211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率不低于70%

2.推动企业研发水平进入国内行业前列。瞄准国内外领先目标,一季度逐企分析已建成研究院研发能力、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创新目标和举措。全面提升已建成企业研究院在行业中的研发水平、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促进企业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立工作会商机制,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对外开放共享的省级以上平台,并按实绩优先申报科技项目和人才项目。同时,继续开展企业研究院建设工作,一月份逐区镇排查基础好的企业,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落实具体部门和负责人,力争年内新建企业研究院5家。重点推进中洋、鑫缘、铁锚、天楹、联发等企业研究院提质增效,结合科技体制改革,邀请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业务部门加强个性化指导,引进国内外行业顶级专家,大力开展原创性研究,开发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重大战略性产品,占据行业制高点,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重大平台后备企业。2017年,力争在中洋、鑫缘、铁锚等企业研究院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平台布局。中国天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打造国际研发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行业影响最大的城市环境服务综合提供商,成为国内最大的垃圾焚烧装备自动化生产基地,国际最前沿的等离子应用技术开发者。

3.全面提升校企合作覆盖率。一季度,结合科技创新型金牌、银牌企业培育工作,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工作档案,分类级加以推进。继续开展“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实行部门负责人挂钩负责制,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建立更多更有效果的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技术、人才的交流对接和新产品的开发。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亿元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新增产学研项目覆盖率90%以上。支持其他有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实现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双提升。通过服务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考核等手段,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三)大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积极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围绕“4+4+N”特色产业完善创新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和企业集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生产等一体化的千亿、百亿级产业基地。一季度,梳理我县“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把各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技术瓶颈、补链项目、对接的高校院所等形成任务清单,制定各培育部门推进方案,常态化加以推进。重点围绕时尚锦纶、纺织丝绸、新材料、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机器人、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配件)、航天航空及智能装备四大新兴产业,加强与行业顶尖高校院所和国家、省级行业协会的合作,联合“国字号”“中字号”研发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对外开发共享的研发平台,不断提高产业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选准发展方向,聚焦有限目标,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努力形成一批战略性产品,全力推进我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全力打造机器人特色小镇。一是高标准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开发区高效率推进机器人基地载体建设,年内建成使用,为引进国内外机器人研发资源、人才资源、企业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提供硬件设施条件,并为申报省、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前做好准备,形成海安看点。二是聚集机器人产业创新资源。上海交大、苏州大学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利用基础优势,招引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重点突破高精度交直流伺服电机、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驱控一体化、数控系统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喷涂机器人、抛光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大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年内各为不少于10家企业提供自动化生产应用服务,并与政策支持挂钩。鼓励专家团队人员入股创办企业,年内各孵化机器人企业不少于2家。力争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国内顶级研发机构在海安设立研发转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孵化一批中小微机器人企业。建设开放共享的研发设计、共性加工、检验检测、培训中心、商务服务中心、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初创期机器人企业提供服务。三是积极招引产业化企业。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瞄准全球前20强和国内前20强机器人企业开展靶向招商,招引一批机器人集成公司,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发挥集聚效应,进而带动本体、关键部件制造产业链的发展。大力招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海安创办机器人企业,年内确保有所突破。引导本土机器人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园区产业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品质,扩大在全国行业中的影响,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四是培育机器人产业链标杆企业。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3-5家标杆企业,带动机器人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带动更多同行业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全面发展。五是完善机器人产业政策。发挥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和我县人才政策作用,吸引产业高端项目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在园区集聚。六是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按照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打造机器人众创空间,推动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创客多方协同创新,同时加快机器人展厅建设、布展,形成机器人产业创新文化。

3.做优做强时尚锦纶产业。一是明确创新发展方向。在锦纶6、锦纶66切片的基础上,开发锦纶6粗旦丝、细旦丝,拉长产业链。按照“差别化、功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无卤阻燃纤维、石墨烯长短纤维、军工产品、锦纶666改性材料等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开拓“蓝海市场”。二是挖掘创新资源。产业培育部门每季度组织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经编协会、中国针织协会、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的各类活动,在行业内提高海安锦纶产业知名度。通过与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让企业了解国内外行情、上下游产品市场,开拓视野,参与制定和修改国家、行业、协会等相关标准。三是打造创新发展支撑平台。中纺院海安研究院建成运行,建成为我县锦纶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孵化企业、人才培养、信息交流、检验检测、协助制定标准的共享平台,中纺标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海安工作站一季度挂牌运行。发挥石墨烯运用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联盟作用,整合安恒化纤、文凯化纤、双弘纺织、启弘纺织、联发集团等企业和中纺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有效资源,联合攻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制定相关标准,提升石墨烯产品在化纤、纺织、服装等产业中的运用水平。四是构建合作发展机制。产业培育部门组织企业主动对接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原料资源、设计创新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带动海安锦纶行业整体向高附加值领域渗透,提升海安锦纶行业企业的国际运营能力。五是引进补链项目。围绕化纤锦纶、涤纶及其他高性能纤维产业开展招商活动。通过与国内外大型化纤相关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合作或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国际国内大型项目落户海安,满足海安锦纶666的发展需求。六是提升产业发展集聚度。科学规划建设锦纶产业集聚区,并加快创新发展,把高新区锦纶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省内最大、全国重要的锦纶原料生产基地;锦纶差别化生产基地,锦纶、涤纶及其他纤维、后道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使海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时尚锦纶示范基地”“国家锦纶差别化示范区及全国特色化纤纺织工业产业集群示范园区”

(四)加强高新区科创园建设

1.找准全省定位。高新区对照《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的4大类、44项具体指标,抓好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工作,努力实现高新区转型升级提速、创新发展争先、整体排名进位,进入全省高新区发展前列。一季度排出全年任务清单、时间节点、工作举措、责任人,进行专门部署,每季度开展督查,并争取省科技厅的指导。

2.打造“创新小镇”。一是加强创新载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新区创新核心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划分功能区,围绕“一区三基地”的功能布局,在核心区全面启动10万平米开工建房,年内建成使用,积极打造“高新区创新创业园”,建成全县聚才孵企新高地、高新区城市建设新走廊。二是提升产业研究院研发转化能力。突出产业研究院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围绕功能新材料产业,提升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建立研究院考核机制,在队伍建设、人才招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引导研究院形成准确的发展定位、明确的领域布局、稳定的研发团队、良好的保障机制。年内开发新产品不少于20个,服务企业不少于10家,孵化企业不少于3家,力争在原创性研究上取得新突破。三是积极招引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中纺院海安产业研究院、太原科技大学海安产业研究院建设,一季度要有明显形象进度,二季度全面建成运行,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常驻研发,并与政策支持挂钩,全年与研究院产生技术服务收入的企业各不少于5家,研发新产品各不少于5项并中试成功四是大力度招引高科技项目。结合高新区锦纶新材料产业园打造,牵线中纺院研究院与锦纶新材料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将中关村、上海、苏州、深圳确定为主攻招商区域,将中科院、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纺院等高校院所确定为重点对接高校。2017年新增孵化器项目25个,加速器项目2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其中顶尖人才3人,符合省“双创计划”条件人才8人。五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吧”功能,进一步整合天使基金、创投公司、科技银行服务点、科技担保、科技保险资源,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中介服务平台、项目对接平台、人才信息平台以及企业文化交流平台。提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高校实验室项目入园孵化。做亮众创空间,2017年围绕一个主题创建1-2个众创空间。

(五)全力培育新增长点

1.加强培训。每季度对已成立的天使基金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的学习培训,让投资家熟悉投资“风口”,并引入专业投资管理人才。每半年组织对各区镇、各部门就如何招引创业人才项目进行培训。

2.组织招引。科技、人才等部门高频率组织区镇、部门和科创园赴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瞄准加速器溢出项目进行精准招引,同时要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知名众创空间里寻找优质项目进行点对点招引,确保招引孵化器项目50个、加速器项目40个。

3.抓好对接。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常态化组织已落户的创业人才项目与天使基金对接,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有资金需求的项目进行评审,定期举办项目路演和投融资论坛活动,组织优质项目参加国家、省、市的创业大赛等活动,让投资机构与创业项目面对面地交流对接,为天使基金与创业人才项目成功对接提供最佳服务平台。

4.规范运作。省、县、区镇三级财政成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新成立一批天使投资基金,并与引进专业投资机构有效对接,开展对高层次创业项目的天使投资。将天使投资项目数列入“科技人才杯”、“科技行”部门考核,全年天使投资项目数不少于30个,并对已投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确保天使投资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

(六)培育创新文化

1.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创新争先”的新时期海安精神,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聚焦宣传,展示科技成果,举办优秀人才、成果评比表彰活动,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培育创客文化,集聚县内外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培育企业创新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打造一支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让“为创新生”的理念植根于企业家的心田,让更多的企业家拥有打造“百年老店”的情怀。围绕企业全员创新,采取创新课程培训、劳动技能竞赛、岗位创新、合理化建议、导师带徒等形式,推进创新日常化、岗位化,提升员工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让更多的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3.优化服务创新机制。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好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店小二”,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全方位系统化加强创新服务,落实战略规划、政策措施、评价管理、法治保障等职责,抓好公共技术服务,全力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更多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1+7”政策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区镇、部门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更好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各区镇、各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切实将其作为引领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核心位置,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新政策,积极争取“40条政策”红利,修订完善县本级科技扶持政策,建立财政经费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相挂钩的资金支持机制,力求政策针对性更强、支持力度更大。按照“应享尽享、应免尽免”的要求,重点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的兑现落实,扩大企业受惠面,确保科技政策落实增长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严格考核推进。对照上级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新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综合考核办法,结合海安实际,研究完善“科技人才杯”竞赛办法和“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考核办法,优化考核评价导向机制,确保科技工作在全市更好发挥龙头领跑作用,并继续走在全省县级城市前列。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送:各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镇(场)党委、人民政府,县委各部门,县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县各群众团体

中共海安县委办公室                    20171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