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小麦病虫害的高发期。不过,对于开发区西场街道的焦阳阳来说,这并不用担太多心,因为他有专门的飞机来帮忙。
2012年,从扬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焦阳阳顺利进入扬州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工作两年后,他却选择了回乡创业。他一次性流转土地500多亩,新办了海安焦氏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焦阳阳和同学花费5万元共同研制了一架带自动喷药系统的六翼无人机。“飞行一次,需要6—8分钟,喷药面积在7亩田左右,500亩的地,全部喷完也只需要10个小时。”焦阳阳算了一笔账,“如果用人工的话,需要10个人忙5天,起码多花费3000元。”
飞机喷药的效果如何呢?去年,他的水稻每亩收成在650公斤左右,全年每亩净利润在400—500元之间。“今年效益应该高于往年,有科技助力,再加上我们积累的经验,今年多赚3万—5万元应该不成问题。”焦阳阳信心满满。
如果说焦阳阳种田是靠飞机助力打好科技牌的话,那么壮志村的濮存国就是靠立体“3D”种植增收。
3年前,原本做机械租赁生意的濮存国流转土地近200亩,开办了海安国梅家庭农场。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田间套种了梨树、桃树等经济林木,树下又套种了马铃薯、玉米、蚕豆等,并在鱼塘四周散养了一批鸡鸭鹅,向空间要效益。在稻麦种植方面,濮存国经常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高效种植技术。
去年,该农场水稻、小麦每亩收成分别达到了700公斤和480公斤,平均每亩的纯收入达到了900元。今年,濮存国再次流转土地500多亩,并投入近100万元,新上两台套全自动粮食烘干系统。
据统计,目前,开发区拥有全托管主体87家,托管土地3万多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吸纳从业人员1200人左右,年增效益1800万元。其中壮志街道的土地流转率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他们力争在两年内流转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