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开发区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来源: 海安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2-12-29 10:22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海安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牢固树立“挺立高铁时代潮头,挺进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担当作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年内获评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入选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预计完成全部工业开票销售800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690亿元。预计新增规模企业数51家。新增智改数转项目136个,企业上云30家,获批星级上云企业12家,跃通数控、西蒙电气获批五星上云。图灵机器人入选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海安唯一。完成新三板基础层申报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进入新三板创新层企业1家;签约北交所上市入轨企业4家。

(二)招商引资持续发力。深耕重点地区、紧盯主导产业,坚持招引“三高一低”型项目。成功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瑞章科技全球物联芯片研发及封测基地项目和10亿元的上海能环实业高效磁浮发电机项目。完成全市签约注册项目17个,另有3个项目正在注册。全年预计完成外资累计到账1.8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5亿元。

(三)项目建设全速推进。预计完成新开工项目折算亿元项目数80个,其中,南通市考核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个,海安东材高性能聚酯基膜项目列入2022年江苏省重大产业项目;预计完成新竣工项目折算亿元项目数36个。预计完成新开工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个。

(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3家,预计认定50家。预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72个;完成技术合同备案16亿元。预计授权专利1350件,其中发明专利230件。中机锻压、浩驰科技、跃通数控获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通润汽车零部件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昂申金属获批省企业技术中心;交大研究院获批省新型研发机构;亿思特、金北实业、交大智能、深通科创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54个;入选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7个;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项目2个,个人项目4个;入选“海安英才”计划10人。

(五)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全力保障重点工程,突出抓好高铁片区总部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大力推进立发集镇、韩洋小学等区域城市更新。累计完成附属物拆除280多处、迁坟440多个,有力保障G328快速化改造、世纪大桥通扬河桥改造、洋港路南延等14个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加强市政管养,完成市政道路维修约23000平方米、桥梁10余座,修复破损石材道板约275平方米,疏通集镇区域、老旧小区管网25公里。统筹推进房屋征收工作,研究制定《城东镇集体土地上房屋搬迁房票安置实施办法》,完成中坝南路南延、洋港路南延、韩洋小学周边等新开项目共计97户,完成界墩花苑5期、海迅、冷链、不锈钢产业园等扫尾项目共计33户。

(六)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承接争取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赋权36项,认领公共服务事项50项,承接委托办理公共事项40项。加快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完成5项评估报告编制,开展53项区域评估成果运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全力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七)民生幸福增添亮色。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应对韩洋花苑、东城社区等疫情防控突发应急情况处置,规范开展全员核酸检测31轮、区域核酸检测11轮。组织常态化便民核酸采样小屋建设推进工作,打造核酸采样点50个。坚定生态引领发展宗旨,截至目前,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38.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77.5%;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市考壮志大桥、五七大桥、仲洋大桥断面,省考南新桥断面均为Ⅲ类水质。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成立开发区慈善分会,5.12慈善一日捐期间共计募捐332多万元,所有村居均超过45万元,达标率全市第一、平均募得善款全市第一。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组织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召开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加强常态长效督查,查处各类创建问题1636个,整改1579个。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受全球疫情反复和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负面影响,供应链、产业链产生较大扰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二是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受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建设面临较大挑战。

三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受创新能力、资源条件等影响,产业结构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集聚度、贡献度有待提高。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上海交大、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开展对接活动,汇编发布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移转化。加强高企培育。围绕2023年计划申报的76家企业,针对企业成长性、专利、项目归集、经济数据等指标缺项,制定个性化推进措施。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对拟申报省级、市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加强指导,确保新增研发平台5家以上。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园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3%以上。

(二)实现产业培育“大突破”。抓好新增长点培育。进一步摸排拟新上技改项目、拟投产运行、拟产量扩大企业,完善增长点数据库,做好定期跟踪服务,确保达产达效。抓好领航企业培育。全面提升“5123”领航大企业的引领力、支撑力、带动力,围绕设定的目标任务,推进重点企业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抓好梯度培育。排查年内开票销售有望达2000万元的规下企业,筛选建立重点培育定报企业库,加强对接服务;将开票销售超过8000万且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列入亿元企业培育库,强化政策引导激励。

(三)打造招商引资“升级版”。主推产业协同发展。支持本土企业运用股权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央企、国企、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已落地企业增资、扩产、延链。规划引领精准招商。积极对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光电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半导体芯片、医美康养等新兴领域,推动上海科技园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与科创园、上湖创新区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进一批科创型和专精特新企业。借力筑优开放平台。加快中意海安生态园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意大利上海领馆、意中基金会、意大利上海商会对接合作。全力主攻优质台资项目,发挥台商产业园基础优势和两岸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平台优势,努力实现台资企业数量新突破。

(四)筑牢项目建设“压舱石”。强化保障配套。围绕核心指标,整合土地资源,加强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工作。大力推进银政企携手合作,发挥政府平台基金引领作用,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基金公司分支机构,为大项目落户提供金融支撑。优化服务跟踪。夯实项目服务经理责任制,深化推进审批代办全过程、项目服务全天候,全力保障项目审批无障碍、项目落户无矛盾、项目推进无问题。细化节点推进。围绕重特大项目,实行挂图作战、任务销号,持续紧盯三证办理,全程加强现场对接,全力推进北材科技、天洋新材料、亚太轻合金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五)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高点谋划发展蓝图。完成开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编制报批,保障全区发展空间。完成高铁片区和黄海大道南侧区域详细规划编制,实现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全覆盖。精细化实施南屏集镇、立发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高质量完成集镇土地上市和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建设。加快推动工程建设。围绕2023年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加快对接农路建设、危桥改造等惠民工程。深化“五个一”项目机制,确保恒联路东延等新增市级重点工程无障碍施工。统筹开展城市更新。围绕开发区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开发区城市建设更新库,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土地上市,不断提升城市开发建设总体水平。深入推进房票政策,缓解安置房建设压力。

(六)叫响营商服务“金招牌”。深化“放管服”。全力承接赋权事项,让“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通城通办”成为常态,让“多证合一”“多审合一”成为普遍,让“不见面交易”“承诺即办”成为现实。擦亮“海开心”。积极扩大“我代你办”代办队伍影响力,对全区重大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全程包保。织密“安全网”。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跟踪督查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全力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