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在市交运局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市交通运输年度工作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执法为民、服务发展,克服人员和装备不足等困难,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升行业治理水平、维护运输安全稳定、推进依法行政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围绕大局,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1.文明创建工作圆满完成。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年服务总时长3608小时,人员活跃度100%。深入推进关爱留守儿童、“道德讲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全体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2.“智慧城市建设与联动指挥”工作扎实开展。根据考核项目指标要求,积极做好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部门数据资源的对接和数据信息的更新工作。及时对信息系统和网络进行漏洞排查和维护整改。安排人员参加市域治理指挥中心日常值班,及时完成交办工单。
3.稳步推进实施书记项目。以“干部敢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组织实施“干部敢为强引擎交通执法绘新卷”书记项目,聚焦政治引领、能力建设、善作善成、担当作为、培育典型五个方面,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能力素质和攻坚本领。
4.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严格依照任务目标贯彻落实整改任务,紧盯突出问题,提高整改质效,切实解决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组织召开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部署会、推进会3次。
5.招才引智工作完成预定目标。向局报送高校毕业生信息17条。
二、担当作为,综合执法成效显著提升
1.道路客货运输市场整治有力。开展道路运输执法“天网”行动,加强分析研判,做好高频疑似非营客车清单核查。联合京沪高速四大队、南通交警高速六大队开展8次“天网”集中行动;联合文广旅局开展2次旅游包车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商务、应急等部门开展5次非法流动加油专项整治。针对被列入省道路运输高风险企业名单的旅游包车客运、危货道路运输企业,联合公安、应急等部门开展约谈6次。开展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百日行动”,重点整治老旧货车安全隐患、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隐患、长期不上线运营车辆、客运非法违规运营等突出问题。全年共查处非法营运网约车40辆。加强区域联动配合,会同南通、如皋、吴江等地执法大队办理非营案件4起。
2.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组织开展全市水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宣讲会,通过观看视频、法治宣讲、组织培训、集中演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切实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根据《江苏省港航企业约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异地违法船舶所属航运企业以及相关港口企业开展集中约谈,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开展“苏水安澜”专项行动,严格危化品运输船舶进出港装卸货申报管理和过境危化品运输船舶安全监管,船载危险货物检查160艘次,船舶管理现场监督检查434艘次,登记危险品船舶230艘次。联合公安开展水上交通安全联合检查2次,驱离桥区水域停靠船舶17艘次,驱离非法码头船舶靠泊作业31艘次。强化应急处置,受理水上交通事故15起,应急处置航道不畅险情5次,抢救遇险船舶4艘次,搜寻救助遇险人员2人次。组织修订《海安市内河水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联合如皋交通执法部门开展内河商渔船碰撞应急救援联合演习,提升应急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强化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发布航行通告4次,通过甚高频、QQ、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20余次。
3.内河港口执法取得新突破。稳步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工作,通过常态巡查、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方式组织开展非法码头整治回头看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并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一家码头企业因未取得许可擅自从事港口经营被立案查处,促进了港口经营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港口码头、工地扬尘监管。开展北凌河沿线港口码头企业“百日攻坚”行动,切实推进船舶污染防治和港口污染防治,全年船舶燃油快速抽检121艘次,全部检查合格;船舶污染登船检查442艘次。
4.交通工程质监执法持续深入。在全市公路水运工程领域开展“蓝盾”1号、2号、3号专项执法行动,以及农民工“安薪”行动等系列执法行动,全面加强全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严厉打击工程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全市在建交通工程共开展行政执法检查6次,下发整改通知书5份,发现问题10个,全部整改到位。
5.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逐步成熟。根据县乡公路特点,细化制定年度和月度巡查工作计划,确定不同公路路段巡查周期和频次,通过“守护2.0”综合执法系统,组织实施公路执法巡查工作。今年组织开展日常巡查246次,巡查里程约5410公里,现场查纠打谷晒场、摆摊设点等涉路行为62次,办理路政行政处罚案件5起。从源头治理和通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农村公路超载超限治理:对货物装载源头单位,每月进行2次巡查,要求企业按要求安装和使用车辆称重设备,严格车辆出场管理。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在县乡道路段开展农村公路联合治超执法行动,从严查纠超载、超限违法行为。2023年,共开展农村公路联合治超5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9辆,其中“百吨王”1辆。
6.“线上+线下”精准执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使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系统,实现行政检查、行政处罚、执法监督等交通运输综合行政管理业务“一网通办”。4月份开始,所有行政检查和执法案件均通过“守护”APP办理,行政执法行为更加透明规范。推广使用安全生产数字执法(服务)平台,及时了解企业日常安全档案管理与车辆行前安全检测记录情况,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整治,全面筑牢道路运输安全屏障。运用重点营运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加强“两客一危”车辆日常运营规范性动态监管,通过对车辆在线、危货运单填报、客运包车报备、运行线路及范围、车辆检测及年审情况等进行电子查岗和及时处警,不断提高重点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优化重点航段、重点现场监控点位布设,启用X252通榆路货运车辆动态监测系统,执法中使用5G布控球等设备,不断增强科技执法能力。
7.道路运输辅助业常抓不懈。联合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对城区机动车维修企业进行检查,重点对涉嫌从事非法改装车辆行为进行溯源执法,督促5家未备案机动车维修企业及时办理备案手续。在驾培行业,联合局法规科、公安网警部门开展学时造假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有效遏制虚假学时现象发生。
8.重点时段运输保障圆满完成。在“春运”、两会、“清明”、“五一”、“国庆”等重点段,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守制度。抽调人员参与蚕茧收烘秩序维护工作。亚运会、亚残会、进博会期间,加强水上安全监管,船舶检查435艘,安全检查52艘。
三、依法行政,优化营商环境措施有力
1.实施“派单制”履职模式。结合人员配备、工作时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状况,执法监督科规范化编制年度执法计划,并细化分解为月度计划,各中队(科室)根据月度计划制定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执法计划+执法APP”的派单执法模式,今年共完成执法检查任务1095次,路面检查车辆1054辆,“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企业33家,发出整改通知书99份,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81起。
2.严格执行执法“三项制度”。在道路运输、交通工程质监等领域不断深化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了文书制作、执法APP操作等执法实务培训,不断提升案件处理能力。制定执法案卷每月评查制度,通过交叉互评、疑难问题集体评议等方式,对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正当、文书是否完整规范等逐一进行评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开展重大案件集体讨论40次,报局进行重大案件复核6次,道路运输违章异地抄告44起。
3.落实信用监管新机制要求。处罚案件信息同步上传信用平台。对辖区内信用等级B级以下运输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象。推行信用修复提醒告知制度,实行“三书同达”,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函》、《信用修复流程告知书》,帮助经营主体及时修复信用。
4.实施交通执法暖心工程。推行“邀约式”执法检查,依运输企业申请,会同第三方机构为运输企业开展免费安全体检,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实施现场指导,检查结果不进入处罚程序,今年已检查1家航运企业。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升级拓展“免罚轻罚柔性执法清单”,2023年,对照南通市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对19起逾期不超过30天年度审验和2起公路违法占道经营的案件,实行免于处罚;对61起涉企行政处罚案件予以从轻处罚,在把握执法尺度和传递法治温度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5.完善执法服务站点建设。设立交通运输法律服务中心,开展“基层站所开放日”活动,邀请货车司机以及相关企业代表,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摩、征求意见等方式,零距离了解交通运输执法工作。按照查处分离的要求,将水上交通行政处罚案件集中到大队违章处理中心窗口统一办理,实现道路、水上交通违法一站式处理,解决了水上违章处理不及时、违章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
6.重视行政执法舆情处置。建立健全舆情处置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12328交通服务热线、12345政府服务热线处理工作流程,提升应对舆情民意能力,2023年共接处投诉举报289件,均及时处理到位。
7.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建普法志愿服务队,为企业定制普法餐单,送法进企业、到车船、入码头、驻工地,推进普法执法全面融合,激发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自觉守法动力。大队负责人带队先后走进海安市安达石油化工运输有限公司、海安县第六航运有限公司等重点运输企业,开展“送法入企”普法宣传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安全生产法》等内容,与从业人员面对面答疑解惑。执法人员走进南莫镇沙岗小学,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
四、凝心聚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
1.落实“两个责任”。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其他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支委制定了详细的全面从严治党个人责任清单,大队与各科室(中队)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人、行动落实到位。
2.不断加强支部建设。按照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创建标准,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作用发挥等内容,不断提升支部规范化工作水平。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重点围绕政治建设、交通发展、党建引领、廉洁从政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持续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全年共召开党员大会4次、党小组会12次,专题党课授课4次。
3.突出纪律监督。修订完善了党建工作、内部管理、执法工作等一系列制度,着力形成按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的良好格局。组织开展“5.10”思廉日、“算好廉政账”专题教育月活动。修订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筑牢思想防线,进一步增强廉政建设实效。深入开展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和“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查摆存在问题,认真抓好整改,确保取得实效。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加强日常管理,针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人员,通过谈心谈话、批评教育等方式,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
4.注重干部培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发展标准,6月份吸收邓正蓉同志为中共党员,同时做好发展对象华志祥、入党积极分子姜家豪两名同志的培养教育工作。组织新招录人员学习观摩一线执法检查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工作岗位,熟悉综合执法业务。在办案过程中,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通过“一对一”带领指导办案,高效解决了年轻干部办案经验缺乏的问题。组织开展“每周一讲”系列培训15期,让青年干部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水平。
5.强化宣传工作。开展业务提升、专项整治、法律法规等专题宣传,充分展示综合执法工作的新作为、新成效。全年报送工作信息107条,局公众号录用69条,海安日报录用8条。大队负责人走进“政风行风热线”和“法治热线”栏目,宣传交通法律法规,解答群众关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