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工作规划
来源: 海安教育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4-09-18 10:54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均衡化资源配置。牢牢把握教育民生属性,着眼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构建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统筹各学段平顺衔接,加大初高中资源补充,确保小学教育顺利渡峰,满足即将到来的初高中学位高峰需求,支持高中内部挖潜,有序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李堡中学四星级高中创建。2024年底前,建成明道幼儿园、海陵中学北校区、李堡中学教学楼,推进实验中学外迁、海陵中学本部教学楼、实验小学综合楼、曲塘中学教学楼等6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小微学校资源整合,实施2024年度学校撤销、撤并、整合工作,做好被撤并学校规划利用,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2.巩固集团化办学成效。集团化办学是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巩固城区集团化办学成果,发挥现有教育资源最大效用,妥善化解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根据城乡发展现状,兼顾中长期发展目标,推动“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教育共同体建设,健全集团内、教育共同体内、区镇内“天天向上·大先生成长工程”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与教科研水平。实施集团总校“一二十百”系列帮扶任务,“捆绑式”纳入教育质量评估,让优质教育遍地开花,让城乡孩子都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教,让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得到更好满足。

3.打造数字化教育生态。教育数字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勇做数字化转型先行者、探索者,加快建设数据(字)基座和数据中台,加快推进教育城域网升级、扩容,坚持汇聚集成、坚持应用为王、坚持迭代升级,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聚焦教育实际需求,完善硬件设施配备,打造“天天向上·大先生成长平台”和“天天向上·学生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区域条件限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秀师资“云端”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开展教育技术逐月行暨网络名师工作室活动,组织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优质课竞赛、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评比等系列活动,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推动海安教育乘“云”而上,加“数”发展。

(二)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1.落实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开展思政一体化“同备一节课”活动,健全党组织书记(校长)为师生上思政课制度,强化对共青团、少先队的支持保障,争创省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学科育德研究基地,努力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建国七十五周年等重要节庆日,挖掘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等德育资源,组织红领巾寻访、研学、志愿服务、项目学习等活动,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2.促进全面发展。用“活”科普馆、博物馆等科技教育资源,拓宽田园乡村、果园菜园等研学实践场所,引导学生专注于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的夜空,保护和激发好奇心,培养和发展灵动思维。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改革目标,推进“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开展大课间展评、俱乐部创建,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组织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办好少儿春晚、少儿合唱节、书画大赛等系列活动,推进艺术家进校园,高雅艺术、非遗项目进校园,提升美育教学质效、社团建设成效。因地制宜开展校内劳动实践,统筹拓展校外劳动空间,鼓励抓住日常劳动机会,确保每生掌握1-2项劳动技能,推动劳动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认知走向实践。推进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加强家校社医协作,强化早期筛查,及早干预处理,让心理健康融入于学校学习日常,体现在管理方方面面,努力培养担当、勇毅、健康、阳光的时代新人。

3.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本质要求,也是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准。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中高考命题动向,精心组织学业质量监测,遴选高质量习题,开展专题性研讨,探讨高质量路径,确保中高考成绩、学业质量监测等各项核心指标始终位居省市前列。聚焦高分群体培养、学科均分提高、薄弱学科提升等教研重点,开展全学段、跨区域、沉浸式教研活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在“减负”基础上实现深度学习,在“兜底线”“抓规范”基础上实现“强内涵”“上水平”。加大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力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引入优质竞赛资源,提高学校“造血”功能,参加奥赛获奖人数、获奖等级明显提升,推动形成“竞赛获奖”+“高考高分”多元培养格局。

4.巩固双减成果。始终把“双减”工作放在教育强市建设重要位置。下大力气减少学校非教育教学事务,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规范各类“进校园”事项,严控各类创建、评比、检查活动,精简各类重复性表格填报、资料收集,寓“管理”于“服务”,推动学校聚焦于教师发展、聚焦于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成长,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教师教学潜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关注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用好“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非学科培训机构进校园服务项目名录库”“星级机构评定结果”,打破“空间”“时间”“师资”界限,统筹科普、体育、文化艺术等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丰富资源供给,推动提档升级,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使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久久为功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三)实施“大先生”成长工程,全面支撑教师专业发展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最坚决的态度保持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在“天天向上·大先生成长工程”中开展“弘道立德、铸魂育人”先锋行动,分层组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师廉洁从教和家长廉洁共建公开承诺践诺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补课、收受礼品礼金、推销教辅资料等问题持续开展集中治理,时时提醒、常常警醒,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保持全市教体系统队伍纯洁性。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学习,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让教育家精神落实在每一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在每一节课的高效组织中,落实在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关怀中。开展庆祝第40个教师节系列活动,新评一批优秀群体、先进个人,选树教育家精神“海安榜样”,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开拓进取,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海安崇文重教的厚重底色,成为海安近万名教师的鲜明标识,成就新时代海安“大先生”群星璀璨的浩瀚星河。

2.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加强干部培养顶层设计,落实《加强海安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长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试行)》,举办“天天向上·大先生”青年干部等培训班,搭建“行知学堂”青年理论小组等成长平台,选准苗子、搭好台子、压上担子、引上路子,建立年轻干部在一线磨砺、在岗位成长、凭实绩选拔的培养链条。压实基层学校年轻干部培养责任,明确中层干部选配事项,加强干部选拔方案预审、年轻干部占比专审,选拔配备“85后”中层干部,调优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鼓励校长带头学习、带头写作、带头上课,在学术上有所研究,在业务上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有所建树,做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力打造专家型、学者型、业务型校长队伍。

3.优化师资结构层次。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一支坚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开展优质师资储备,强化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前培养,构建“优质实习基地+优秀校外导师”双优培养模式,加强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提升乡村教师适岗能力。启动高层次人才招聘,加大师资补充力度,加强基层调研深度,提升师资配置前瞻性、精准度和系统性。完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加强县级统筹,实施区镇内、集团内、城乡间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计划,灵活推进顶岗实训、团队式交流,思政、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快实现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系统推进“天天向上·大先生成长工程”,分层分类、精准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培养阅读、思考和写作专业习惯,引导广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长期坚持奋斗和成长,在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中追寻教育理想、燃放生命激情、实现自我价值。锚定教育教学领军人才,依托省内知名高校,用好高端访学“助推器”,培养更多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实施海安市教师队伍建设“1115工程”、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做好“海安名师工程”培养对象终期考核,教育优秀人才学年度考核,强化培育站建设与管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辐射作用,激发个体内生动力,形成自主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状态。实施“头雁”领飞、“雏雁”起飞、“群雁”齐飞“三飞”工程,举办管理人员、青年干部、青年教师三个培训班,打造海安名师、骨干教师、学科优师三支队伍,推动广大教师向优秀进发,向“大先生”看齐。

(四)实施提质培优工程,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1.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大力发展高职、高技,抓好海安中专省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海陵技校升级办学、峻华职校首批招生办学等重点工作,提升海安职教品质,打造海安职教品牌。积极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推进职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导师到学校专业教学,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继续推进“万名学子看海安”活动,重点推进南通理工学院(南通和海安两个校区)、黑龙江工商学院(长三角产教融合园区)等高校学生在海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专业布局,面向我市10大优势产业、10个重点工种,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力争全年培训超1万人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

2.统筹推进社会教育。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现实需求,落实“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完善市镇(区)村三级办学体系,推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有新突破,在培训质量、培训辐射上有新成效。以社区教育中心、老年大学为阵地,以群众需求为驱动,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积极开展文艺活动、知识讲座、技术应用培训等,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衔接,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补充,努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3.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坚持民办学校公益属性。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采取联合教研、一体培训等系列帮扶举措,提升海安外国语、博文等民办学校办学水平,鼓励、引导、规范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印发《海安校外培训(托管)机构安全管理指南》,对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立规定则,定期组织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推动实现售课、收费、消课、退费等全流程监管,严查严处“无证无照”培训、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非学科违规培训等问题,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合法权益给予保护,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筑牢校培安全防线。

(五)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全面深化教体融合发展

1.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淡化管理角色,增强服务意识,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完善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新建主城区2片嵌入式笼式足球场,改造升级体育中心400米跑道,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体育器材配备工作,新增健身器材300件,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2万平方米。健全市镇村三级“建、管、用”管理机制、场地设施维护机制,有效开展安全检查,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拆除过期器材,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提质量、亮特色。加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力度,提升开放管理服务水平,破解群众健身难题,优化海安营商环境。

2.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坚定“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发展理念,发挥体育赛事“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挖掘赛事消费潜力,激发赛事消费活力,持续推进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高水平承办2024年自由潜泳世界杯、蹼泳亚洲杯、江苏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高规格举办国家级2024海安滨海半程马拉松赛,力争办赛规模突破5000人;高质量组织县级游泳锦标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和钓鱼比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周、农民丰收节、重阳节等全民健身主题活动,精心指导海安市第61届北凌农民运动会等特色活动,持续打造更高水平、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海安赛事品牌。

3.推进体育产业升级。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健全政企沟通联络机制,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提升体育服务贴近度。引导佳兆业等体育企业发展,结合自身特点,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建设体育中心互联网运营管理系统,提供在线预定场馆、活动、赛事、消费等功能,加快发展网上赛事活动、线上健身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产业+消费”转型升级。积极向上争取活动奖补,力争全年争取资金300万元以上,新增体育规上服务企业1家,力争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比增长20%。组织体彩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加大体彩宣传销售力度,新增销售网点3-5家,完成年度销售目标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