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思路
来源: 海安教育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3-12-11 09:58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3年,海安教体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工作部署,聚焦群众关切补短板,深化教育改革提质量,提升队伍素质促发展,不断优化全市教育布局,持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跑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加速度”。

(一)聚焦群众关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完善全市教育布局。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产业布局、人口集聚等情况,不断优化全市教育布局,持续拓增优质资源总量。推进城区学校、区镇学校、跨区镇集团化办学,积极稳妥推进小微学校撤并整合,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整体谋划,统筹兼顾,做好撤并学校的规划利用,高标准建成一批乡村复兴少年宫、劳动实践基地、老年大学、乡村学习中心等。

2.推进教育重点工程。明年秋季开学前,建成实验小学北校区、滨海新区金港学校、省海中学生公寓楼、海安中专改造提升项目。12月底前,建成海陵中学、曲塘中学体艺馆,实现省海中高一教学楼、海陵中学北校区、明道幼儿园异地新建等工程主体封顶。推进实验中学外迁,海安中专学生公寓楼、大公镇古贲幼儿园重建,白甸镇中心幼儿园、凤鸣幼儿园新建等重点项目。

3.强化装备保障力度。对标“海安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四五”教育体育规划,科学分析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基础数据,探索建立常态化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教育装备的常态更新与运维。加快推进“智慧安防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安全防范水平。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支持和安全保障体系,全面监管实验教学开展和安全管理情况,确保学生基础实验开出率100%。启动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评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探索建立以创新课程为核心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机制。

(二)深化教育改革,抓好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4.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实施“一校一品 一生一运动”体育项目建设和“一生一艺术特长”素养提升工程,建立一批高质量体育、美育社团,常态化开展“一年四节”素质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辟实践基地,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丰富活动,培养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落细落实家访工作,深入推进“心理护航”工程,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涵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心态。加快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审批工作。积极推行“减负提质”工程,努力提升课堂质效、作业质效、课后服务质效,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5.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树立“共生”发展理念,推进优秀教学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课程教学更新升级,构建素养导向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细落实各学段办学质量评估新指南,结合新高考、新中考改革,分学科明晰教学基本要求,探索教育高品质发展海安路径。采取行政驱动、研训推动、名校引领等策略,下沉教研工作重心,开展跨区联合教研,加大一线教师指导力度,切实打造轻负高效课堂,守住质量生命线。科学实施县级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增值评价,充分调动区镇学校、薄弱学校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6.创新发展职社教育。紧扣海安中专省高职分院、高技院校建设标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核心指标有显著提升。全面实施职校现代学徒制,推进建设职教产教联盟和产业学院1-2个。积极推行民办教育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创建活动,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全民健身场地建设,丰富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体育多维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海安市老年大学三级办学体系,织密“线上线下”两张网,力争全市老年学员达到1800人。

(三)强化师德师风,提升队伍素质,促进优质发展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示范带头双向作用,提升广大教师政治素养。发掘身边先进典型,加强师德榜样引领,开展承诺践诺活动,促使高尚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推进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8.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调研,科学分解用编进人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初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省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提升储备人才质量。加强名师工作室和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发挥名特优教师引领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科学培养、持续成长。通过系统内选聘、教师交流、顶岗实训等举措,强化城乡师资调配,促进城乡教师均衡。

9.推进教师队伍改革。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设置,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学校,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研究制定领导干部调整方案,选优配强学校党政负责人和专职副书记。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市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聘用管理机制、教师延时工作津贴制度,关注身心健康,完善考评办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