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评估公告
来源: 海安教育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2-11-11 10:05 累计次数: 字体:[ ]

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评估专家组将于2022年11月14日—11月16日,对海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现场考察,海安市《自评报告》随本公告一并向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监督。专家组办公地点:中洋金砖酒店203室,专家组联络员手机号码:18652954285,评估监督热线:025-83335260、025-83335581,邮箱:ynsun1006@163.com。

特此公告。

省教育厅赴海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专家组

2022 年 11 月 11 日


附件1:


坚持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均等化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海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海安市人民政府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义务教育,近年来持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自2014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之后,瞄准优质均衡更高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突出民生需求导向,加大补短、补软、提优工作力度,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市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亲自指导我市《实施意见》编制,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市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的工作经验,在全省义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交流;我市率先开展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深入落实“双减”新政,相关经验在省专题会议上交流。

一、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

1.加大保障力度。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7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5895名,教职工5038名,其中专任教师4622名。市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研究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原则、政策依据、实现路径、主要举措。积极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从2019年起,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照超出省定基准定额的20%安排,对学生数不足400人的按400人,超过400人不足500人的按500人安排公用经费;对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按生均公用经费8倍标准安排。2020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长4.4%。2021年在财政年初预算的基础上,追加安排了全市中小学教室照明、智慧黑板、空调等项目采购安装经费,并全部安装到位。

2.修编学校布局规划。

坚持以规划引领事业发展。2017年7月份开始,市住建(规划)、教育部门充分协同、密切配合,聘请专业设计单位,经实地调研,查阅档案,现场察看,充分征求区镇意见,拟订规划方案,并听取各方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完成了全市义务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修编。加大“一城两翼”教育布局,针对城市发展趋势和总体规划,精准规划配套教育资源,并为未来学校建设预留充足的建设用地。强化规划刚性实施,让美好的教育蓝图一步一步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

3.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

一校一策制定“超规模、大班额”化解计划,逐一落实化解任务,实行销号管理。2017年以来,补充了城区部分学校因扩班而带来的师资缺口。加强学籍监管、实施学段管理、严格按施教区入学、规范城区学校间转学,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到2020年完成“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任务。2018年以来,新组建了海陵中学、城南实小、实验小学、明道小学共4个教育集团,实行名校、强校带新校、弱校模式,实行一体管理、深度融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应,疏解城区学校招生压力。

4.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

根据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逐校核查,摸清短板,因校制宜,精准施策,制定了《海安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编制了《义务教育学校重点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7-2020年)》,稳步推进校安工程、教育现代化创建、薄弱学校改造等建设项目,新建学校严格按照省定标准。“十三五”期间实施校安工程项目94个,新建、加固校舍面积15.87万平方米。2018年秋季学期西南新城学校(小学、初中)、丹凤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建成长江路小学一期工程;2020年建成海光小学、长江路小学二期工程,新增小学教育学位2700个;2021年完成市实验小学、开发区实验小学扩建,启动了实验小学北校区、南屏小学、高新区实验小学等7个新建工程。一系列教育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有力纾解了入学压力,大幅化解了超规模、大班额困境。2020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

二、优化城乡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突出师德建设。

定期评选师德典型,大力宣传教师先进事迹,多途径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加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培育师德典型。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完善教师荣誉激励表彰机制,激发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办法,探索社会参与师德评价的有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的首要内容。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私自到社会培训机构兼职授课,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引导教师规范从教、廉洁从教。

2.提升教师素养。

把师资素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海陵名师工程”,完善配套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20年累计补充义务教育教师149人,2021年累计补充义务教育教师190名。深入实施“海陵名师工程”,完善配套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20年引进名校优秀毕业生近20名,遴选梯队培养对象86名。实施全员培训,整体提升教师师德、师技、师能、师艺,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个,教师继续教育合格率100%。持续加强四级名师工作室和两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发挥名师团队专业示范、辐射作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试点开展乡镇学校集团教师内部交流,积极探索城乡学校教师“组团式”交流,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3.优化校长队伍。

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做好教育系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不断优化教育干部队伍。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建立后备教育干部人才库,健全选拔、培养、管理、优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健全校长培训制度,做好新任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专项培训。每年与高校合作组织一轮校长高端研训,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坚持教育家办学,引导校长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治校能力。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发挥“三项机制”导向功能。正常开展校长论坛活动,搭建校园长学习、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三、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1.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首创“德育联盟”,正常开展“扁平便捷、惠及全员、互通互促、互利互助”式的校际德育研究。实施“心理护航”工程,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涵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全面落实“双减”举措,全市小学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所有初中提供晚自习服务,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8.6%,相关经验做法在省专题会议上交流。海安教育质量始终是海安教育之乡最为亮丽的名片,高考综合指标持续多年领跑全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我市学生综合素质优势明显,校际差异系数保持在合理区间,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阅读、体艺、睡眠、科学素养等指标都处于领先位次。海安素质教育的显著成效得到全社会和教育同行的广泛认可。

2.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坚持免试免费就近入学,细化招生工作方案,严肃招生工作纪律,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学校管理规范,加强编班管理,杜绝以各种形式设重点班、快慢班。以“一周两校”教学视导为抓手,加强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考试方式的过程监控。全面落实进城务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施教区招生政策,坚持免试免费就近入学,杜绝“择校”行为。在城区内、城郊间、区镇内三个层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正常开展集团内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听课议课、作业研究等教研活动,提高区域学校优质均衡水平。

3.强化特殊群体保障。

实施全纳教育,圆满完成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残疾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融合教育全面实施,53家资源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精准资助各学段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等特殊困难学生,我市学生资助绩效连续多年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评为优秀级。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海安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本次接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为新的起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早日创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优质均衡的县域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