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202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聚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扎实推进经济健康发展。1-6月份累计完成工业开票销售521亿元,完成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应税销售257.2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21.79%。工业经济稳中提质。上半年新增工业规模企业26家,达亿元序时企业106家,技改设备投入达5.1亿元。瑞恩电气、科达建材进入新三板创新层,弘盛新材料完成股改复核,楹环城市服务完成股改,冠优达磁业申报辅导,富海生物签约入轨。天楹集团、铁锚玻璃、弘盛新材料申报质量奖。铁锚玻璃参与1项国家标准制定。鹰球、铁锚申报省级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及应急应战平台。迪斯凯瑞、银花线带等企业新获军工订单。对接嘉炫、瑞恩等企业,推进企业军工资质的办理。依托上海大学海安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组织12家企业进上大进行军工技术交流和对接。现代服务业稳中有进。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度入库5家,月度入库7家;新增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年度入库2家,月度入库4家。新招引培育规上娱乐企业1家;新增“个转企”企业8家;制造业主辅分离2家。新建24小时城市书房1个(新通扬河生态区书房)。新增知名连锁便利店3家,新消费体验店3家,海安首店6家。完成旅游项目投入4.5亿元,成功在苏州举办现代服务业暨文化旅游业推介会,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海安五金机电博览会。金陵大酒店和全季酒店装修工作如火如荼。
(二)招商引资持续突破。深入开展重特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上半年组织各类招商活动15次。上半年签约项目12个,其中总投资3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加百裕电子、晶硕光学),总投资1亿美元项目1个(楹瑞),总投资10亿元项目1个(格桑花)。目前重点在手在谈的40个重大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出境内境外“双向招”、外资外贸“两手抓”。一季度完成外资到账80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5.7亿元。
(三)项目建设持续升温。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阿尔法电子、兴鹿新材料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其中50亿元项目2个,2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4个。2021年上半年计划竣工7个重特大项目(预计竣工率达到43.75%)。预计完成续建重特大设备投资额16.81亿元。上半年预计完成新开工亿元服务业项目2个(海润汽车、中骏世界城)。完成闲置低效用地盘活12宗,面积1348亩。
(四)动能转换持续加速。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全面启动,制定具体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评估等各项工作。践行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发展战略思路、海安创新发展大会“1+13+1”工作体系,推动创新元素融入各个领域。上半年完成产学研项目45个,其中30万以上项目21个,100万以上项目2个。完成专利授权量900件,有效发明专利净增量120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1.26亿,笔数18笔,高企知识产权绩效72家。完成PCT专利申请8件,国标认证5家。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数占规上企业数比重90%,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1%。新建1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新注册1家创投机构。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上半年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1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7人
(五)城乡环境持续优化。以第一责任主体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推进背街里巷、散居楼栋、老集镇等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围绕海安城市更新和工程房屋征收工作,召开丝厂区域村民协议搬迁动员会。围绕安泰路、草坝路、新通扬河生态区、高新区实验小学等市本级重点工程,加快扫尾征收,完成协议签订69户。全区合计排查十个必接工业集聚区及单位970个,其中603个工业集中区和单位完成了接管工作。紫石花苑已纳入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4个市考以上断面及上游断面平均水质优Ⅲ比例均为100%。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3.6%。一期大气项目合计14个,目前完成13个,二期增补项目4个完成2个,机械行业专项整治合计排查企业119家,目前基本完成。向阳桥专项整治工作,导流沟已完成,周边闸控已完成筑坝拦水,近期准备施工招标,周边散户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目前已完成60%。全区排查申报挂钩拆旧户数1173户,已测绘评估1049户,拟入库855.02亩,已签协议385户,已拆除复垦面积209.86亩。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在谈项目推进不够快。重特大项目投资金额大,投资方考察、评估、比选更加谨慎,项目洽谈周期较长,同时需求的政府配套资金和相关政策较多,导致推进进度较慢。
2.外资到账未达序时。受疫情影响,部分大使馆不正常办公,导致公证函出具缓慢,影响项目推进。台湾投审会管控资金投入大陆,对台资企业注册数额和到账产生影响。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空间规划成片开发要求高,投资周期长,影响项目落户。
三、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突出培大育强,全力提升实体经济质量效益
1.进一步加快产业链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海安市“5123”大企业、高新区5亿元、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坚持抓大带小,分类施策,着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领军企业,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利用好“一企一策”,协调企业发展难题,进一步做大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百亿级企业2家,50亿级企业1家,20亿-50亿级企业5家。对接5亿元、亿元企业集群,加快培育多层次企业梯队,力争全年亿元企业达109家。培育新增规模企业,排查梳理有成长潜力的企业,下半年重点跟踪嘉海保温、富安电子等20家企业,继续挖掘新竣工投产项目。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企业精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三季度重点推进楹环城市服务、瑞恩电气申报辅导,奥拓自控完成股改,新增1家企业入轨。深度推进军民融合,极引导企业加入“军队采购网”等平台,建立军工院校技术转移中心,提高企业军民融合的层次。坚持质量强区,积极组织天楹集团申报省长质量奖,铁锚、弘盛争创南通市市长质量奖。推进企业加快标准创新发展,积极推动铁锚、鑫缘、天楹参与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制定。
2.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智能改造。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两化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企业上云等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和推广。三季度持续跟进万力机械、飞亚化工、兴华胶带等5家企业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认证工作,对接万淇生物、中力科技做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组织三零面粉、金洲粮油申报省级智能车间,海美新材料、铭利达科技等4家企业完成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积极引导企业加入“军队采购网”等平台,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提高企业军民融合的层次。三季度重点对接海太铸造、嘉炫、万力等企业。
3.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实施项目提升、企业培育、消费促进三大工程,多措并举抓好消费促进,全力以赴抓好项目投资,持续抓好企业进规入库。积极对接先进区域,瞄准“央字头”“国字头”,招引一批新兴服务业、楼宇经济、物流仓储、城市综合体、健康养老、特色旅游等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抓好规上、限上企业的培育,及时掌握辖区内现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数据报送测算,对于营业额达到或接近限额以上的企业,及时组织企业进行上规入统。依托项目充实提升商圈能级,招引名品、名店和首店集聚各大商圈向心力,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突出创新驱动,不断释放高新技术后发优势
1.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和“高精尖”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聚焦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开展原创性科技项目研发,推动重大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围绕主导产业,梳理技术需求,组织企业对接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产业内共性技术的突破,不断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院所占比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覆盖率。推进院士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
2.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激发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活力,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能力,鼓励企业做好知识产权贯标管理,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产出,力争全年授权专利2400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力争上年年质押融资额超亿元。加大人才招引,围绕大企业孵化人才项目,做好飞亚化工国家级人才刘升高、辽宁散热器项目中科院研究员李江涛等人才项目落户服务工作,为有资金、有人员、有现场的项目争取更多政策支持。高质量完成省双创计划申报工作。
3.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把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加快核心区建设进度,积极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孵化器。推进龙头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提升一批企业研究院、专业实验室建设层次,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平台。重点推进中国天楹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铁锚玻璃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鹰球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欧贝黎电力、天楹集团、富海生物创建院士工作站。加快南大、中纺院、太科大、北大上海微电子研究院建设。
(三)突出头版头条,持续掀起重大项目招引建设高潮
1.以更有效的思路招项目。创新招引举措,打好市场化招商、“链长制”招商、共享招商、智慧招商、精准招商“组合拳”,全力推动恒天集团、沧州明珠等重特大项目加快签约落户。确保下半年签约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招引注册1亿美元以上项目1个,注册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注册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协调推进兴鹿新材料、加百裕、柬埔寨智能电站等外资项目加快到账,排出外资项目到账计划表,确保超额完成全年外资到账1.6亿美元任务。进一步提升外贸进出口增幅,确保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1亿元。
2.以更高效的服务上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建立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审核保障、手续办理保障等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瓶颈因素。相关街道做好重点项目的拆迁、清障、迁坟、交地推进,确保项目开工建设无障碍。汇优嘉、融通阀门、莱弗门窗、申菱电器等一批拟开重特大项目,确保应开尽开、早开快建。弘盛新材料、同春龙纺织、升维科技等在建重特大项目,确保快投入、早竣工。三季度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必成目标5个;续建重特大项目新增设备投入确保7亿元;新竣工工业项目任务数不少于5个。
3.以更优质的载体聚项目。强化园区对接、协会对接、产业对接,推动园区配套优化升级,继续完善金属表面处理、污水处理、蒸汽供应等配套服务保障,扩大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时尚锦纶产业园、台商产业园的竞争优势。建立健全粮食物流产业园运行机制、发展规划、平台建设等重要环节,完善园区内水、电、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加工、物流等项目招引力度。积极开展苏中地区粮食检测中心、国家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好粮油”产品申报工作。强化全局意识,对接曲塘镇加强流体装备产业园的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规划的一体性、建设的融合性,全力做好“区外园”的建设工作。
(四)突出人民至上,加快塑造美丽宜居城乡环境
1.强化土地监管,统筹资源保障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完善“多规合一”,构建以国土规划为基础的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耕地红线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破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持续推进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使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最大化激活土地效率,推进乡村振兴。
2.服务市属工程,不断完善载体配套。以53项市属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围绕海安丝厂区域、弹簧厂区域、闸东路区域等主城区房屋征收及城市更新项目,精准排兵、精准突破、精准操作,做到天天有突破、周周有进展,切实完成扫尾攻坚,掀起板块作业、分类突破、小组攻坚房屋征收新高潮。围绕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撤并集镇区违建拆除、占道经营,不断完善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摸排闲置用房,盘活利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百姓反应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扎实推进胡青北路北延、粮食物流园区间路东延等道路畅通工程,桥港路、谭港路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海福路、恒海路等污水管道建设工程,高新区实验小学、海安街道、胡集街道消防站点等功能配套工程建设。
3.突出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生态园区。以水环境、大气环境治理为抓手,加快向阳桥断面整治,推进导流沟及闸控建设,扎实开展内河港口码头整治,启动汛期应急响应机制。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打造“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优美生态样板。启动夏季臭氧管控工作,开展VOC、锅炉、储罐、机械行业、废活性炭吸附设备以及工业园区涉气企业专项整治,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加强对省控站点、区级站点以及各PM2.5网格点周边的污染源排查整治,及时处置巡查发现问题。扎实做好环境信访工作,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狠抓清单管理,强化网格监管,将环境信访受理、化解、答复、终结在“第一线、第一次、第一时间”,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