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2024年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意见
来源: 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4-03-01 09:48 累计次数: 字体:[ ]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海安特色的“高质量用地管理”实践,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造“五个海安”、建设“五个强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规划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系统思维、底线管控,优化发展布局

坚持系统思维、底线管控,彰显地方特色,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形成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

1.坚持规划引领。对标“长三角北翼陆港枢纽城市、创新型制造业基地”发展定位,严格执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管控内容,落实控制性指标,同步完成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照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要求,全面梳理摸排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需求,3月底前拟定上报年度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方案。

2.控规优化提升。全面启动主城区详细规划编制,推动区镇详细规划编制实现全覆盖。系统梳理全市开发边界内增量、存量及低效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现状“一张图”编制工作。按照“急用先编”的原则,优先编制更新、改造、上市地块详细规划,为重点项目落户、开展项目建设提供法定依据。

3.促进城乡融合。指导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调整,进一步明确差异化村庄规划发展思路及分类布局原则要求,引导资源要素精准化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农民建房合理需求及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结合“万师下乡,万村和美”行动,根据撤并老集镇村庄、融合发展村、示范村等不同类型村庄发展需求,拓展村庄存量用地再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发展途径。

二、深挖存量、促进流通,精准配置要素

精准配置资源要素,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坚持效益优先,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用好要素配置杠杆,保障实体经济发展。

深挖存量空间。落实标准控制制度,鼓励创新应用先进节地技术模式,积极推进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资金技术和数据换空间。落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深化推进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的通知》要求,通过改造提升、功能转换、撤并整合、生态退出,促进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完善临时用地政策,服务保障项目建设。探索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建立低效用地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盘活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再开发与“产业焕新、空间再造”有机结合。

三、创新驱动、统筹开发,激发发展动能

建立健全“严准入+强监管”等一揽子制度机制,坚持土地生态修复项目与美丽乡村、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拓展发展空间,拉升发展能级,激发发展动能。

1.加快机制创新。强化“土地出让合同+投资监管协议”运用,开展新上产业项目产业类型、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推动产业项目准入用地分级分类分期供应,着力保障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用地需求,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审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发展。创新开展全域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省级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组织模式和技术标准体系,积极研究地下空间三维立体分层不动产登记模式。

2.激发海洋活力。抢抓江苏省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通过自然资源部集中备案的机遇,加快存量成陆海域开发利用。坚持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按照部省统一部署,多方协同,全面发力,努力实现项目用海新突破,激发沿海开发新动能。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和涉海企业名录更新,摸清海洋经济“家底”。以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指导,积极融入全省海洋经济整体布局,抢抓政策红利窗口,推动全市海洋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区镇部门联动,序时推进除藻、筏架回收、前置打捞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任务。

3.推进矿地融合。创新“土地整治+生态理念”,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实现土地生态修复项目与美丽乡村、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严格按照《海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积极申报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基金申报,开展江苏省苏中凹陷典型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与高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规划建设地热能源站,钻探地热井2处,打造地热循环利用示范区,推动海安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生态发展。

五、规范高效、优化服务,推进惠企惠民

规范工作流程,深化服务改革,提升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质效,打造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的资源惠民品牌,抢占营商环境新高地。

1.提升营商环境。围绕便民利民,优化程序、规范服务,着力提升不动产登记人员的作风效能和工作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线上线下“交易、纳税、登记”一人办、“带押过户”等业务常态化办理。擦亮“安心登”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拓展服务范畴,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网上办,一日结”,“交房即发证”掌上办。规范地籍调查,加强地籍管理。夯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更新成果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等工作中的基础底板作用。打造“数据整合、颁证到户、档案规范、日常登记”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海安样板”。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加快原有矢量数据的整合入库和系统升级共建共享。

2.注重服务效益。积极争取南通市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挂钩指标,统筹安排国家计划、增减挂钩指标,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落地。以区镇为单元,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全市地质灾害区域评估工作,实现产业项目用地免费查询全覆盖。积极开展基层所“强基赋能”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到2027年全部创成示范所、先进所和标准所。

3.规范土地征收。加快规划区域城市更新,规范开展征地前期工作,严格履行土地现状调查(含分户调查)、风险评估、听证、补偿登记、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告知确认书及排定被征地农民安置人员名单等法定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批前足额缴纳征地预存款,批后及时支付补偿、安置费用,切实维护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

六、数据融合、动态监测,深化资源智治

调查强基,数据固本,加快建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动自然资源数字化智慧治理。

1.动态调查监测。擦亮年度变更调查“省级检查免检地区”品牌,高质量开展国土变更调查,确保国土调查数据现势性、准确性,夯实“一张底版”根基。着力构建“日常变更+定期监测”联动、“网格员”辅助举证工作机制。以水域空间、水储量、水资源量及水资源质量等为重点开展水资源调查,确保基础信息质量。常态化开展国土空间监测,有效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监督、城市体检评估、用途管制工作。推进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成首条由海安市代理履行所有权职责的河道首次登记公告登簿工作。

2.融合共享智治。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支撑,不断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分布式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机制。融合多部门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数据信息,建立多源数据汇聚、集成与智能分析机制,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资源监管、分析决策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3.完善基础数据。加强应急测绘能力保障,持续维护更新“智慧海安”时空信息云平台。强化基础测绘,推进测绘成果服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各项工作,更新编制海安市1:2000主要要素地形图,确保海安空间地理信息库数据广泛应用。建设海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成果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