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安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0年7月28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周小军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0-08-13 15:38 累计次数: 字体:[ ]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产业高地,幸福之城”战略定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全面落实“六稳”要求,扎实做好“六保”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速度好于预期、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序时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8%,增速南通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增幅南通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亿元,增幅南通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81亿元,增幅南通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6元,增幅2.6%,南通市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9元,增幅4.1%,南通市第一;城镇登记失业率1.74%;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南通市下任务。

对照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确定的 22个主要指标,有18个指标符合预期。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个指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增幅低于预期目标,但排名均居南通市前列。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各指标预计将呈现企稳、回升发展态势。

(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一是共克时艰“稳”“健”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落实国家、省、南通市援企稳岗各项措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及时出台支持企业抗疫情稳发展、支持服务业企业健康发展、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系列援企惠企政策,形成“海政18条”“海政10条”服务业企业专版、“海建7条”房地产企业专版服务指南,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复产、项目复工,有序推进餐饮行业开放营业,充分保障春播农资供应,稳步推进开学复课工作。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复工率均达100%。

二是工业经济迎难而上。工业总量保持领先。全部工业应税销售1182.6亿元,增长16.8%,总量南通市第一、增幅第二;规上工业应税销售731亿元,增长19.95%,总量、增幅均为南通市第一;规上工业产值增长7%,南通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南通市第一。规模优势不断提升。80家重点培育大企业完成开票销售474.87亿元,达100亿元序时企业2家,达50亿元序时企业7家。天楹等3家企业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目前已进入国家工信部评选名单。建筑实力持续走强。施工产值435亿元,增长3.4%;施工面积1.74亿平方米,增长11.27%。入选省建筑业百强企业4家。“品质海安”加快锻造。推动“季和米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铁锚、超力申报国家级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

三是服务业发展克难奋进。服务业指标增速靠前。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977.36亿元,南通市第一;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28%,南通市第一。入选南通市两业融合重点单位10家。区域性物流中心打造加快。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成验收,软件园被认定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长三角地区首列中欧班列(海安-东盟)顺利开行,沪苏通铁海快线班列实现首发。实现铁路货场到发量42.82万吨,大宗物资现货交易量21万吨、期货交易量4.98万吨。旅游、房地产平稳发展。新增3A级景区1家,曲水湖山庄、汉铭文化研学基地等启动建设。商品住宅成交额增长11.62%。

四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五大产业稳定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28.23亿元。粮食生产全省放样,生猪生产逐步回稳,扩桑行动集中开展,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稳产保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快。牧原现代化猪场、康瑞蛋鸡养殖场等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入选年度省级名录农业合作社79家。雅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省级绩效考评。农业基础逐步加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加快启动,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个,建设面积5.1万亩。

五是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信贷资源配置优化。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384.71亿元,较年初增加163.53亿元,增长13.39%。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295.95亿元,占比22.3%,各项指标居南通市第一。金融“活水”助推复工复产。全市各银行机构主动为企业办理贷款展期1.49亿元、无还本续贷7300万元、贷款延期还本付息1.23亿元,发放抗疫贷款234.8亿元。企业借力资本步伐加快。跃通数控已向深交所递表申报,鼎尚电子完成新三板挂牌申报。

(二)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创新活力持续跃升。科技创新渐见成效。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科技创新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激励表扬,苏中唯一。企业主创地位提升。铁锚股份获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立项公示,繁华玻璃、天楹集团申报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52个,其中100万元以上产学研项目18个。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加强。预计完成专利申请3500件,专利授权量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40件。威尔曼等申报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进入省公示名单。

二是人才聚集步伐加快。“海陵英才”新政加快推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6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9人。推荐上报省“双创计划”人才项目19个、人才团队4个。16名“海陵英才”计划首批双创人才获得资助1460万元。民生人才招育力度加大。“海陵名家、名师、名医工程”文件及配套政策发布实施,力争三年内引进各类人才150名。招工引才持续推进。积极推广“以工引工”经验做法,开展“学子归巢”“智汇海安线上招引进校园”活动,招引蓝领技能人才、工业类高校毕业生8890人。

三是“三驾马车”运行平稳。有效投资增势良好。省、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居全省县级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高出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幅高于南通市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消费回补成效明显。分批发放消费券910万元,支持商户600余家,带动消费5000万余元。“海安中大街”高品位步行街培育建设入选中央重大项目资金库,万达广场开业运营。外贸态势好于预期。出台实施2020年外贸激励政策,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外贸进出口增幅南通市第二,其中,出口完成60.1亿元,进口完成20.9亿元,分别增长3%和82.8%。

(三)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再造优势

一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持续走实。产业融合逐步深化。新开工沪籍、苏南籍亿元项目81个,其中10亿元项目10个。常安纺织园完成10亿元及以上重特大项目签约3个。《苏州大学-海安市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科创共同体加快打造。新增与上海、苏南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62个。海安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共建创新平台常态化引进高层次人才、孵化高科技企业。配套服务供给步伐加快。出台农业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奖励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展销、建立蔬菜基地扶持力度。“建筑铁军”长三角区域内建筑业总产值达210.28亿元,增长22.72%。

二是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推广“一件事”改革,制定完善试点方案和标准化服务指南;推行“综窗”政务服务,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办理”;提高企业水、电、气获得便利度,降低接入成本。项目服务执行有力。设立项目审批综合咨询热线,组建项目服务小组,助推创鼎、正威等重特大项目落户。以“一企一档”“一企一方案”推进项目早竣工早达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务诚信工作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方阵,双公示等信用数据归集总量居南通市前列。

三是开放型经济难中求进。精准招商持续发力。组建专业招商队伍200人,设立上海、苏南专门招商机构42个,举办招商引资政策业务培训会。利用外资质效提高。新增外资项目22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个;外资到账2.39亿美元;战略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2.2亿美元,南通市第一。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修订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意见,加大“抱团发展”“借船出海”激励力度。实现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1.9亿美元,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6235万美元。

四是重点改革稳步实施。区街分设顺利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两区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揭牌。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数据汇交全面完成,农户承包土地确权领证率达99.1%。农村产权交易成交额1.47亿元,增长80.1%。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有新进展。研制土地利用“五化并进”标准12项,申报省地方标准1项、南通市地方标准2项。获批自然资源调查湿地专项调查省级试点。对口协作稳步开展。赴略阳学习交流专业技术人员19名,来海就业略阳务工人员292名。“十四五”规划工作序时推进。

(四)城乡建设齐头并进,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一是新城建设全面提速。上湖创新区(中意生态园)建设进展顺利。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器主体封顶,上湖高中主要功能建筑进入装修扫尾,上湖医院完成桩基工程。中意(海安)生态园成功入选省级国际合作园区,苏中唯一。新通扬河生态区开发进度加快。海中外国语学校、大地幼儿园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及广福路、河道整治工程抓紧施工。区域内房屋征收稳步推进。

二是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重点工程推进有力。通榆路快速通道改造工程、226省道工程通过完工验收。老328国道绿化提升工程全部完成。新通扬线桥梁王庄桥、朱楼桥建设完工,章郭桥抓紧施工。盐通铁路加快建设,沪苏通铁路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闸东路等市政道路工程序时推进。“农村公路+”样板打造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桥梁改造、农路亮化有序推进,探索推行农村公路积分银行管理制度。公交线路逐步优化。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提供机场专线、校园直通车等个性化出行服务。

三是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管理更为精细。创文工作进入决战决胜冲刺阶段。完成“蜘蛛网”整治项目126个、雨污分流改造小区16个,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87.93%,建成城区街头绿地99个、小游园18个、生态停车场72个。镇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区域建设启动实施,绿化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组织开展“干干净净迎小康”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四是生态环境更加美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3个省考和12个市考以上断面平均水质优Ⅲ比例均为100%。优良天数比例达84.6%,升幅南通市第三;PM2.5平均浓度38.5微克/立方米,降幅南通市第三。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双随机”执法检查污染源企业220家,对478家“散乱污”企业进行“回头看”,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1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天然气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稳就业成效明显。发放稳岗补贴1629万元,惠及企业1638家,城镇新增就业4473人,再就业2001人,支持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810人,创业带动就业2792人。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4746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为南通市第一。多元化养老机制逐步健全。探索推进“链式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呼叫平台累计服务老人3.42万人。扶贫成果有效巩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建设推进加快,脱贫攻坚政策保持稳定,累计走访17286户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941万元、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952万元。

二是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医院急救中心、科研教学病房综合楼工程建设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序时建设进度。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稳步推进。教育资源扩容增位。城南幼儿园、长江路小学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预计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800个、城区义务教育学位2700个。文体事业健康发展。举办线上专题展览27期,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入选数南通第一。万人参加海安首届线上马拉松跑。为民办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农桥、农路、二次供水改造等工程类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实事工程高效推进。

三是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市域治理现代化进程加快。市镇两级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高标准建成,群众对网格化服务管理满意率93.46%,南通第一、全省领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势推进。重点案件核查侦办力度加大,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扫黑除恶群众满意率98.18%,南通市第一。公共安全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各项主要任务目标得到了较好地落实。在看到成绩和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振兴实体经济亟待聚力发力。产业层次总体不高,领军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体量大、质态好的项目与周边县市特别是苏南地区县市相比还不够多。二是外贸发展后势倍受考验。受疫情影响,海外订单总体疲软,外贸企业面临在手订单不足或无订单的寒冬期。三是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北凌新闸断面水质多次触发水质预警,PM2.5平均浓度绝对值南通市排名靠后,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四是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仍待提高。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优质资源总量还不够足、布局还不够均衡,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回应关切,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二、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下半年,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新冠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主要经济体国家贸易保护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低迷和调整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从国内看,当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应对政策措施,国内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复苏。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率为1.0%,将成为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从我市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具有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经济发展韧劲,以及改革大潮中历练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企稳向好的趋势日益显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力促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在新起点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一)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推进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一是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纾困惠企政策。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大力实施减税、减费、减息措施,推动形成经济平稳运行政策合力。加快破解企业发展要素制约。对内深挖潜力、盘活利用闲置低效用地,全力向上争取更多“点供”指标,对符合国民经济和国土空间规划并纳入年度计划的项目,做好用地保障;继续用好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实施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完善社保、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外地劳动力来海就业。切实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积极营造重商、惠商、亲商氛围,引导企业面对疫情主动应对、专注主业、做强实业。

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发展。确保完成主要指标。常态化抓好企业运行预警监测,确保全年工业应税销售总量突破23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新增规模企业数等指标在南通保持领先。推动企业持续做强。强势推进“5123”大企业培育工程,确保全年实现开票销售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50亿元以上企业7家,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稳健发展建筑产业。统筹国内外市场,发力城市更新、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全年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1800亿元。持续推进质量强市。重点培育苏中集团争创省长质量奖,做好江苏精品申报。

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稳步提升重点指标。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12%;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90亿元,增长9%;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企业不少于2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持续做大商贸物流产业园,打造全省最优专业物流园区。加快申报铜、橡胶、胶合板期货品种,推进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站、内河二类口岸资质审批及无车承运人试点创建。推动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开业运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在线经济,加快文旅产业项目招引和建设,推进东部家具文旅商圈、青墩旅游度假区等载体项目加快建设。

四是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化发展。夯实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产品结构,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持续抓好生猪生产,鼓励创办新型蚕业农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保障果蔬稳定供应。加快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稻米、禽蛋、渔业三大产业联盟建设。推进农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雅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鼓励区镇园区梯次发展、形成特色,提高本地生鲜农产品网上营销比例。

五是推动金融业创新化发展。推动信贷资金有效投放。鼓励各银行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和政策倾斜,保持企业融资规模,落实差别化信贷管理政策。创新金融特色产品。进一步放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特色效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在线供应链融资服务,做大“助保贷”“流转贷”等创新产品规模,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业务,为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金融产品。助力优质企业拥抱资本。力争跃通数控年内过会,佳景健康、铁锚玻璃年内完成报会;推动鼎尚电子、荣繁重工等企业加快运作,确保年内新增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二)着力增强发展引擎,持续激发经济活力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校企科技合作。办好“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引导企业重点对接中科院、“双一流”高校,开展产学研活动。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个以上。做强创新发展主体。做好高企申报工作全流程服务和指导,确保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90家。全年完成专利授权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8件。提升科创载体能级。全年力争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0家,确保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数南通领先。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聚集。加快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持续推进“海陵英才”计划,办好招才引智实训班,确保全年招引产业领军人才1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50名,完成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50个。创新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加快实施“海陵名家”“海陵名师”“海陵名医”三大工程,推荐科技企业家参加省、市级研修班,组织各类人才申报重点项目不少于30项。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广泛开展“人才贷”,积极推进“人才投”,优化“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

三是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狠抓项目有效投入。深入实施重大项目专家论证机制,优化项目预审、审核机制,把好项目能评关、环评关、安评关,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探索建立项目建设信用承诺制度、达产达效评价体系,提高项目综合评价质量。狠抓园区载体建设。优化园区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实现七大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95%,新开工重特大项目不少于15个。狠抓项目推进服务。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放大项目建设服务机制特色,开展全程代理代办服务,畅通项目建设服务落户时间最短、开工时间最快的海安项目服务高速通道。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速集聚发展动能

一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提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争取353省道亮化工程、数字交通提升工程9月底交工验收,确保盐通铁路年底建成通车。深化产业链协同共塑。发挥我市与上海、苏南产业协同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切实建好上海(杨浦)工业园、上海(奉贤)工业园、常安现代纺织科技园,落实苏通、锡通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构筑民生共享“幸福圈”。发挥我市宜游宜居的生态、人文、乡村环境优势,打造集旅游、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区域性健康旅游目的地。

二是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强化开办企业“一站式服务”,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注销和破产机制。打造规范有序交易环境。继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实行各类项目全流程“不见面交易”,规范受理公共资源交易审批事项。推进“e路阳光”监管系统应用,开展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试点工作。优化社会信用生态。以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为核心,抓好企业示范创建,做好信用修复。

三是培育外向型经济竞争新优势。提升精准招商实效。开展投资促进周、海安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加大对苏锡、上海、深圳等地区招商力度。主动融入后疫情时期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投资热潮,加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外资项目引进力度。开拓外贸多元化市场。引导企业千方百计稳住和扩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积极抢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开发东盟市场。助力“走出去”企业加快发展。举办境外承包工程高级管理培训班、外经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做好境外项目疫情防控应对措施。

四是有序推进深层次改革。持续激发两区管理体制改革活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层面集中抓好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街道层面强化基础保障和公共服务,走出两区改革跨越发展新路子。稳妥推进农村改革。优化升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管理系统平台、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共享平台,巩固提升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成果。高标准推进土地利用“五化并进”试点。进一步做好江苏省、南通市以及我市地方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扎实推进对口协作。聚焦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好海安、陕西略阳两地互访交流制度。全力绘就“十四五”发展蓝图。按计划启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四)优化提升城乡格局,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全力以赴加快新城建设。持续用力建设上湖创新区(中意生态园)。上湖医院年底前完成基础工程,裙楼主体封顶。推进同方飞立科创园一期开工建设,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器开园运营。湖面整治、河湖生态绿化、市政基础设施EPC项目年内基本竣工。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中意(海安)生态园国际交流合作。紧盯时点打造新通扬河生态区。年内实现海安高级中学外国语学校主体结构完工、大地幼儿园竣工验收交付,生态廊道及广福路建设完成主体工程。新通扬河流域(广福路至紫石路段)初步形成河道景观效果。

二是塑造城乡崭新风貌。提升城市内涵气质。聚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确保首创必成。全面完成老旧小区“蜘蛛网”整治项目和雨污分流工程,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开展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打造乡村美丽标杆。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等,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任务,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分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点行政村覆盖率100%。

三是加快生态环境整治。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强化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打造绿化样板示范河道和连片生态河道示范片,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双随机”执法,高质量完成各类专项整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镇级和村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能源消费增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组织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

(五)尽心解决民需民盼,持续保持社会稳定

一是优化社会保障供给。畅通渠道稳就业。持续抓好国家、省市关于应对疫情冲击全面强化稳企稳岗就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推进创业孵化、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稳步提升保障水平。着力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做好困难群体、退役军人、流动人口基本医保参保扩面和登记服务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省级试点工作,继续执行攻坚期内帮扶政策。深挖、盘活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经营性资产资源,增加税收分成在村营收入中的比重,力争全年村营总收入超2.5亿元、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二是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海中、二幼改扩建工程年内交付使用,加快实小等5个改扩建项目进度,推动东洲小学等9个新建工程尽快开工,有序化解超规模、大班额办学现状。推动医疗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社区医院和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家庭医生“三师共管”服务模式。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持续开展好“三送”活动,办好海安春晚、青墩文化艺术节等。加快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公园等建设。

三是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高标准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加快配齐市镇两级指挥中心办公人员,优化联动指挥功能,完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网格队伍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争创“七五”普法全国先进“六连冠”。全力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以“六清”行动为抓手,加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打击整治力度,同步推进机制建设、日常监管、源头防控。多措并举防控风险。强化金融风险管控,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升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和保障能力,确保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做好2020年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围绕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攻坚克难、奋发作为,为建设美丽海安,写好“产业高地幸福之城”的精彩篇章,谱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华章,谋好基本现代化建设开篇序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