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十四五”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2-07-05 10:51 累计次数: 字体:[ ]

序 言

商贸物流业是支撑海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海安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四五”时期,是海安商贸物流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在南通叠加,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优化提升全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推进商贸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商贸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有助于海安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开拓“强富美高”新海安实践新境界。根据《海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通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海安市“十四五”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阐述“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定位,确定物流业发展的主要

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海安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机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商贸物流对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及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第一节 拥有的基础

1.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

“十三五”期间,海安商贸物流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攀升,连续稳居全南通市前列。物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板块,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是“十二五”末1.3倍,年均增速达到15%。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1%,占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全市货物运输总量达3073万吨,是“十二五”末的1.2倍,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100万吨,公路货物运输量2286万吨,水路货运量651万吨。

2.物流平台持续完善,高效的功能叠加优势逐渐凸显

高标准建设商贸物流园区,实体化运营商贸物流集团。铁路物流基地先后获批铁路集装箱、长三角铁路快运、特需班列等业务,凤山内河码头投入运营,“公铁水”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形成。保税物流中心、铁路海关监管场所投入使用,百金汇有色金属、银隆棉花等大宗商品期货交割仓(厂)库达6家、期货品种达9个。成功开行海安—东盟国际班列,开行上海洋山港和浙江宁波港的铁海快线班列,铁路物流吞吐量从2015年的0吨增加到2020年的102.5万吨。多式联运高效运转,集装箱运输量大幅提升,铁路运输占比快速扩大,水路运输占比持续增加,带动周边通泰盐部份地区运输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全面优化,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效果。据测算,“十三五”期间,四大平台完成物流成本降低约1.6亿元以上,提升物流效率15%以上。腾龙物流园、正元物流中心、天赋力物流园、亚太亿发物流园等家物流企业入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

3.空间集聚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每年举办五金机电展、家具博览会、石材展三大行业会展,承办第十一届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等专题活动。建成商贸物流园、东部家具、软件科技园等3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4000家。海安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作为全市商贸物流业的主阵地,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和中国物流业金飞马奖百强园区等荣誉,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南通市唯一。东部全球家具采购中心成为海安“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市场月均成交额近3亿元。正元物流中心获批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指定交割仓库,苏中大宗物资物流中心列入江苏省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4.龙头企业效应显现,品牌效应逐步显著

依托制造业集群规模、区位交通条件及不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海安已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龙头企业集聚高地。据统计,至2020年底,海安商贸物流龙头企业约5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5亿元30家、超20亿元15家、物流企业(4A级及以上企业)5家、住餐企业(年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3家、专业市场(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3个。海安在综合物流、生产资料市场等领域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行业性发展优势。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市场发展参差不齐

海安专业市场由于项目主体在资源整合、招商推广、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现有项目对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

,部分专业市场运营质态不佳、效益不高。同时,少数专业市场因投资方方向不明确,工程建设问题、经营理念等问题,影响商贸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2.创新发展动能仍显不足

商贸物流项目“新项目、旧业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功能体系建设水平较低,不利于进驻企业的创新发展。部分企业对现代商贸物流发展理念认识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使得企业在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上的探索步伐较缓。要加强对商贸物流项目的业态引导,加大对商贸物流领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商贸物流领域“互联网+”建设,为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3.各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现代商贸物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了商贸物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围绕商贸物流重点方向、重大项目,加强人才引进,以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吸引人才、以完善的政策保障留住人才、以灵活的体制机制利用人才,为海安商贸物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商贸物流体系亟需转型升级

传统实体商贸物流主导向数字化商贸物流加速转变,而海安商贸物流业数字化、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不少堵点、痛点与盲点,支撑数字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还需加快步伐,“同城配送”“统仓配送”“城乡配送”等共同配送的软硬件设施还有较大改进空间,支撑“供需对接”“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的城乡物流和供应链还不够顺畅,智慧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商贸流通体系还在探索、应用试点等初期发展阶段。

5.消费促进潜力仍有挖掘空间

商业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新商业中心建设滞后,商业发展不均衡问题日渐突出。新型商业业态发展缓慢,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程度还有待提高,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还不明显,线上线下商贸融合深度不够、速度不快、范围不广。疫情后的商场、购物中心、商业街、餐饮、住宿等实体店消费需求还有很大修复提升空间,城乡接合部和新扩城区、新开发建设的居民住宅小区等社区商业还不够齐全,农村尤其是边远乡村商业设施不完善,居民消费难以满足。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带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海安商贸物流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有新的变化。

1.新发展格局对商贸物流业转型提供新方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物流空间布局与运行模式提出新要求,要发挥枢纽海安优势,更多面向服务强大国内市场进行布局,全球供应链布局重构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发生新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基本立足点,多维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形成市域循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协调发展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为海安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方向、开拓新空间。另一方面,货物规模扩张增速放缓,物流需求结构向个性化、品质化、精益化转变,对海安优化商贸物流服务供给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国家战略叠加为商贸物流业发展创造新条件

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南通赋予海安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期望和使命,经济集聚度、区域联通性、政策协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为全市进一步发展国际物流、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提供了外部政策支撑,将助推海安现代商贸物流业业态创新、加快和完善专业化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着力消除跨区域堵点和断点,加快推进物流跨区域设施联通、资源共享、协同运作、区域共治,全面消除对外“地方壁垒”和“物流边界”。

3.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物流业创新提出新要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创新和多式联运加快发展,装卸搬运、分拣包装、配送加工等专用物流装备升级改造和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无车承运人、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涌现,为现代物流业融入产业链、优化供应链、重塑价值链、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提供了强劲支撑。

4.基础设施完善为物流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机遇

抢抓南通构建“八龙过江”新交通格局机遇,以铁路网络为桥梁,逐步完善公铁水基础设施,航空、高铁、河运、高速公路“四位一体”的海、陆、空立体运输系统。深度融入沪宁“1小时经济圈”,“三纵一横”的“卅”字形高速路网加快建设,干线公路运行效率持续提高。上海港ICT(海安)项目效应逐步放大,更多的江海河联运航线将开通,港口资源将集聚海安,为海安实现内河港口航运与海港、海运的无缝对接、融入南通江海河联运体系、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枢纽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聚焦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着力推动物流业转型融合发展,着力推动物流平台载体发展壮大,全面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依托货运站、高铁站、二级编组站等陆港固有优势,以及周边丰沛的海港空港资源,着力打造布局完善、协同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区域物流枢纽,交通、产业、城市联动一体的融合发展枢纽,网络互联、数字共享的现代信息枢纽,加速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与南京、徐州共同构建江苏物流枢纽大三角。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特色发展。围绕“十四五”期间海安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对商贸物流业发展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发挥规划引领导向作用。依托海安产业基础与优势条件,坚持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突出商贸物流业发展重点,以特色化促进商贸物流资源集聚,推动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

结构优化、转型发展。加强商贸物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推动“调结构、促转型”。优化业态结构,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优化主体结构,引入国内外商贸物流知名企业、互联网化的商贸物流平台企业,培育本地商贸物流龙头企业。优化项目空间布局结构,加强项目规划,提高运营效率。

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商贸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以各类商贸物流产业园区为载体,营造传统企业与现代商贸物流企业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持共建、共用、共享,引导和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汇集创新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围绕“一核一极三片”商贸物流业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商贸物流业在中心城区与各区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发挥商贸物流项目对镇域经济的服务支撑作用、对城乡消费的服务保障作用、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区域合作、共赢发展。加强与南通跨境电商试点的资源对接,加强与通州湾、洋口港、南通空港等重点口岸的深度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提升海安商贸物流开放水平。深化对外商贸物流合作,推动境内外商贸物流项目的联动与共赢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商贸物流业升级提质,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业态结构合理、要素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优化、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体系,推动海安商贸物流业在全国、全省影响力、区域辐射力、创新活力明显提升,成功创建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到2025年,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超200亿元,占GDP比重超15%;物流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超过60家,新增国家5A级物流企业1-2家,4A级、3A级分别达30家和20家。全市实现货运量8000万吨,铁路到发量200万吨,内河集装箱吞吐量5万标箱。将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提质发展现代物流

1.打造东部综合枢纽,提升商贸物流能级

全面提升内联外通功能,依托海安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中心建设,高水平推进商贸物流“新基建”工程,织造“线上线下”互通、“大中小微”多级连通、绿色低碳循环网络,努力实现所有区镇10分钟到达高速、20分钟到达城区、30分钟到达周边,1小时畅行沪苏通、2小时通达全江苏、3小时覆盖长三角的物流服务网。依托铁路节点优势,积极争取新长铁路电气及扩容改造,加快推进高铁枢纽东广场和铁路第二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着力形成才字形铁路网络。大力推进公路网络建设,全力做好东如高速、临海高速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形成三纵一横卅字形高速路网;加快推进328国道西段南移、354省道东延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干线公路运行效率。进一步放大水运优势,规划建设栟茶运河五级航道,扩大凤山港作业区规模,提高港航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与周边海港、江港、内河港、空港的合作,持续提升公铁水、海陆空联运功能。

2.打造“智慧物流系统”,发挥物流资源集聚优势

随着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向着专业化、多样化、综合化等方向快速转变,要主动顺应时代转变,瞄准一体化、智能化、智慧化核心方向,实现变轨升级、弯道超车。商贸物流产业园要高标准、创新性开发实施智慧物流系统,整合园区内公铁水联运、保税物流、期货交割、现货交易等核心功能资源,依托智慧物流设施与技术、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金融服务平台等,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交互、业务流程控制优化和物流业务信息化(仓储、调度、信息发布等)兼容服务。推进物流企业智能一体化运营,提升平台联动效能,多维度服务大宗物资的仓储集散、加工流通、公铁水运输、物流信息发布、跨境贸易、物流交易等物流活动。进一步坚持节约集约、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通过综改试点、精致规划、达产转化、集聚财源等途径,逐步实现由“要素保障”向“要素赋能”方向的变轨升级。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园区“公铁水”多式联运无缝对接优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物流业务合作、优质企业招引,吸引海安周边各类物流资源向物流园集聚,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专栏1商贸物流“新基建”建设重点内容

1.智慧商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物联网智慧平台、智慧停车、智慧安防、智慧通行、智慧洗手间等系统,构建商圈内人、设备、空间及核心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实现资源全面整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连接,实现商圈活动信息对商圈及周边居住消费人群实时分发和精准触达的商圈运营新模式。

2.数字化流通服务终端。发展布局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消费载体。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服务终端扩容提质,提升各类数字化智能化流通服务终端的服务功能。

3.商贸物流新设施。适应生鲜电商、农村电商和绿色消费等产业升级新需求,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园区、运输仓储等相关配套设施,支持和优化布局公共服务领域的回收站、快递站,提升生鲜产品、农产品流通效率,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3.完善“功能平台体系”,提升物流功能叠加效应

以完善四大功能平台为核心,充分放大平台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快物流“供给侧”与区域产业“需求侧”的深度融合,提升园区对物流市场的整合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物流价值链的有效提升。加快保税物流、期货交割与现货交易、铁路运输、内河集装箱等业务发展,不断提升物流功能性平台核心优势,打造全省区域性物流中心,有效推动我市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加快我市枢纽经济发展。

多式联运功能。根据省多式联运枢纽场站布局,重点支持苏中大宗物资物流中心、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大型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依托海安铁路二级编组站的优势,辅之以内河水运、公路网络等联运转运载体,全面提升“公铁水”联运效率效果。铁路物流基地要创新工作举措,对接市内外生产加工型企业,不断扩大揽货辐射范围,开发铁路货运品种,定制个性化铁路货运方案,在非超长距运输中抢占更多份额。要提前做好与三洋铁路沿途区域对接,力争成为豫皖地区农产品、生产原料在华东地区的重要疏运节点。到2025年实现铁路到发量翻一番。主动策应“一带一路”倡议,抢抓组建省级国际货运班列公司政策机遇,积极开展对接,进一步寻求与国内已批准开行国际班列的节点城市合作,力争突破瓶颈制约,将到达和始发站点延伸至海安,打通中亚、中欧门户通道,每年引进国际铁路货代企业5家以上,实现跨境铁路货运业务量稳步提升。凤山港务码头巩固上海港航线货运资源,积极与省内外内河港区在港口运营管理等方面建立合作,启动港口配套仓储项目建设,提升码头装卸及库区仓储的承载能力,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多式联运通道,积极争取二类口岸资质,每年引进干线船运企业和货代企业5家以上,尽快形成较为稳定的航线,到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超5万标箱,散杂货年吞吐量超30万吨,年合作客户突破100家。

保税物流功能。推动海安保税物流中心从保税仓储型向贸易驱动型转变,积极拓展进口商品展销、金融供应链等高附加值业务,继续做大“自贸型”经营范围,以腰果保税贸易为契机,全力打造华东地区干、坚果集散地和全国若干品类食品集散地。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保税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外币结算中心和总部经济吸引外来投资。到2025年将保税物流中心打造成多功能服务型平台,为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物流输出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等多项服务。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内多温区冷库,建设集温控仓储、温控运输、保税物流、集采与分销、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致力打造华东区域最大冷链运输物流基地。

期货交割功能。以海安及周边现有产业原生性需求和未来产业引领性需求为方向,继续加大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对接,在增加交易品种、核定库容上做文章,积极申报铜、橡胶等交割品种。加大对上游企业、中间贸易商招引,谋划在海承办全国性大宗商品行业论坛活动,不断提升园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交割库集仓储、贸易、金融、定价等功能于一体,在放大对货物集聚力的同时,逐步增强下游生产制造企业对其的“粘性”,吸引交割品种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海安,推动了物流强与产业兴的“枢纽经济”发展。

现货交易功能。加大百金汇有色金属、正盛塑料粒子、银隆棉花等大宗物资企业的宣传深度和辐射半径,对接“5123”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的重点企业,为相关企业适运货物提供个性化的仓储、物流、供应方案,最大程度为海安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采购、产品仓储、产品运输等服务,做到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实现海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推进康联板材、家得福中转仓、国宇冷链物流、中外运长航等物流仓储项目运营质量,提升现货交易的“广度”和“厚度”。积极争取上级金融部门支持,启动大宗商品现货贸易中心(平台)审批建设,促进总部型贸易商向实体性贸易商转型,总部型企业在海实现现货交易,每年引进大宗物资现货贸易、仓储企业20家。引导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驻园区,通过“交易平台+功能性项目+贸易企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叠加,不断放大“产业链”前后链条的互惠效应。

专栏2商贸物流现代化服务能力重点内容

1.搭建商贸流通服务管理平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电商、物流供应链等智慧专业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部门专业服务智能监管平台、专业从业人员智慧管理子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为客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服务,实现政府、服务机构、企业三方信息、服务、监管有效对接。

2.引培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引培一批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加快供应链上线、上云,助推整合行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含供应链管理软件、资源交易与匹配平台、智能仓库和货柜、自动化和网络化的配送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到“十四五”末,争取培育20家以上供应链综合服务商。

3.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电商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以数据赋能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增强传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推动传统优势商贸、流通企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发挥平台集聚功能和整合线下的供求资源能力,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产、供、销协同发展。

4.优化“物资集散中心”,深化物流产业有机融合

以有色金属、塑料粒子、纺织原料、生鲜冷链、粮食、木材等大宗物资为重点,依托各类期货交割平台、保税平台、铁水联运平台以及各生产资料市场、仓储设施,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打造新型的大宗商品产业链平台。

百金汇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主动对接上期所,提升期货仓单注册量,实现期货现货均衡发展,“十四五”期间到达量、现货交易量、期货交易量年均增幅均超30%。正盛塑料粒子期货交割库加大运营容量,争取与中煤能源、中盐吉兰泰等国内大型生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为海安时尚锦纶产业提供性价比高的原材料。银隆棉花期货交割库加大对新疆等优质棉产区对接,大幅提升商品入库量,对接郑商所增加期货仓单注册量。加强特色冷链物流研究,加快保税物流中心恒温库建设进度,开展保税冻品业务,积极争取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所。铁联物流基地积极向上申报开通铁路冷链物流业务,争取获批铁路地区级冷链物流基地。高水平运营中储粮建仓、三零面粉等粮食仓储物流企业,发挥海安里下河优质粮食产地优势,高标准建设粮食物流产业园。积极对接国内主要粮食产地及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利用凤山内河港口水运和铁路集装箱运输有利条件,建成苏中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荣杉木材、康联物流等家具原料物流仓储投入运营,与太仓港等进口木材重点港口对接,加大开展进口木材业务力度,满足东部家具产业基地高档家具的原料需求。

突出东部家具基地集聚效应,完善原料供应、家具生产、加工、成品博览、交易、物流等“产供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度高、辐射范围广、产品层次高的东部家具特色小镇,展览中心建成区和在建区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完善一个专业度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家具物流园区,做到统一派发、统一线路、统一价格,致力于为家具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家具物流仓储服务,力争到2025年达到100家物流公司、600条家具物流专线规模。

第二节 特色发展商贸业

推动现代都市商圈建设。优化全市商业中心、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等商贸流通空间布局,在城市规划调整、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改扩建用地保障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着力打造符合人民群众定制消费、品质消费、放心消费、时尚消费等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城市商业体系;引进知名连锁商业入驻海安,尽快盘活中央广场项目,积极构建由中央广场、万达广场、星湖001、中骏世界城等商业综合体构成的“一主三副”现代都市商业中心,促进主城区商贸繁荣发展。搭建都市商圈消费联动综合展示平台,联手打造主题促销活动,与全城消费者形成互动,进一步提振商圈消费,做大做强核心商圈,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助力消费转型升级,促进都市商圈消费联动。

促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鼓励文峰大世界、苏果超市等传统商业场所进行装饰装修、摆布设置、品牌档次等方面的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积极组织文峰大世界、万达广场、中央广场、星湖001等大型商场和商业综合体参与绿色商场示范创建活动,推动绿色家电消费,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得到普遍实践;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商圈无线网络覆盖,推动5G终端消费、社群营销和网红直播经济。推动商业数字化,鼓励传统批零住餐企业建设销售平台,实现餐饮、住宿、电影演出、娱乐休闲、家政服务等日常消费网上链接。拓展商业智能化应用服务功能,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型商业街区,创造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活氛围。

有序发展特色街区。序推进特色街区建设,重点发展休闲购物、特色消费、文化创意类特色街区。加强特色街区规划设计,明确总体定位、业态定位,合理规划建设规模,以定位促特色、以特色促集聚、以集聚促活商。全面启动“中大街”省级高品位步行街改造提升,高起点谋划步行街的总体定位,将人民路“中大街”“崇德华府”培育成为省级高品位步行街。推进“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孵化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潜力、有魅力的新消费体验店,推动步行街从同质化、低端化、单一化向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围绕城市现有的商圈、街区、景区景点、文化场所等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夜间商圈、街区。将海陵家具广场地块、新通扬运河地块、安达步行街、中大街美食一条街等打造为名优小吃、美食集聚地。将万达广场、星湖001广场等商圈打造综合性夜间经济消费街区,加强对罗森、全家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便利店的招引。在“崇德华府”、体育中心等区域合理设置夜间临时个体摊位点,发展“地摊经济”。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泛书房等机构,开展夜间文化、科普、教育等活动,探索推行科普文化经营网点24小时营业模式。利用健身房、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户外“灯光球场”等体育设施,积极开展夜间健身运动,鼓励市民参与夜间群众性健身活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通过放宽夜市街区经营行为管制、优化街面停车位管理、加密优化公交夜间运行班次等措施,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支持。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以强招引、重布局、优环境为抓手,加快推动海安市服务业形态向现代化、高端化发展,补齐“首店经济”的短板。强势开启“首店经济”项目招引加速度,大力开展“首店经济”靶向招商,全年举办专题招商活动3场以上,吸引知名企业首店、各类品牌首店、老字号品牌首店等进驻海安。着力推进国骅奥特莱斯、平湖进口商品城等一批知名在谈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运营。创新绘制“首店经济”品牌布局路线图。依托中央广场、万达广场、文峰大世界、星湖001等主要商贸载体,以批零类、餐饮类、休闲娱乐类、生活儿童类等产业为主攻方向,结合海安实际,着力招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提升,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首店经济”品牌聚集地。

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推动社区商业中心、邻里商业中心建设,支持满足即时消费需求的便利商业发展。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加强住宅小区商业物业的统筹配套,推动新建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组团式、沿街式、多点式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商业中心。引导已建成的社区、集中居住区,结合社区物业设施以及临街商业设施的实际情况,通过业态调整、项目置换等方式,有序发展临街社区商业。

加快发展农村商业。推动曲塘镇、李堡镇、大公镇等撤并镇加快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合理规划商业业态和建设规模,着重发挥对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对居民品质消费的保障作用、对周边镇村以及邻近县市的消费吸附作用。合理建设镇村商业网点设施,推动以乡村超市、农村电商服务站、快递物流网点为核心的镇村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资物品以及生产资料和产成品的流通效率。在人口集中的镇村,合理发展中小型综合超市、专业店、连锁店、便利店、餐饮店等商业业态,优化镇村消费环境。

专栏3城乡社区商业便利品质化重点内容

1.统筹管理组织社区商业。发展新型社区商业运营管理团队,组织建设购物、餐饮、配送、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服务设施,优化邻里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环境。织密便民消费网格,打造15分钟、10分钟、5分钟便民消费圈、配送圈,满足城乡居民便利消费。

2.提质活化社区商业服务。优先商业、餐饮、配送、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连锁品牌、知名企业纳入社区商业建设体系。响应城市“商文旅+”活动,支持品牌连锁店在节假日、促销活动期间设置外摆。结合城市文明创建活动,鼓励发展集文化服务与便民服务一体的“书店+阅览室+便利店”经营模式。优质连锁品牌、知名企业数量占比不低于80%。

3.数字服务个性社区消费。构建“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团微信群等,整合电商平台、社区网点、智能配送等资源,合作提供线上订线下试、网订店取、售后等灵活便利服务。鼓励连锁品牌实体店、社区物业等联合提供终端收取、配送服务。鼓励应用24小时无人售货柜、智能提货柜、人脸识别系统,保障居民随时消费需求。

第三节 创新发展电子商务

1.打造电商服务运营高地

结合我市产业基础,以苏隆粮油大厦、润安仓储、东部家具、保税物流等为载体,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培育一批专业功能独特、创新竞争力强的电子商务独角兽、瞪羚企业,将我市打造成苏中地区重要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大力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鼓励苏隆粮油、润安仓储、旺金干坚果电商园区内推广“仓配电”发展模式,支持快递企业新购智能立体仓库、智能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分拣设备,加快快递企业装备智慧化,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实现电商与快递公司无缝对接、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家具电商。立足东部家具博览中心,招引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第三方家具电商平台企业入驻海安东部家具物流园,重点打造家具电商产业园,全年招引家具电商企业不少于50家。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将生产制造+产品展示体验+电商有机结合,同时引入电商产品美工、直播、电商培训等业态,建设“海安购”家具产业带B2B(商对商模式)专业采购平台,吸引国内外家具采购商,来海采购,打造“家具行业阿里巴巴”。

2.做大做精跨境电商

以海安跨境电商产业园被正式认定为南通市跨境电商综试区产业园为契机,着力培育做精连接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范有序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通关、物流、仓储、融资等服务,打造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形成进出口并举、多种模式并存、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发展格局。推广应用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和位置服务等新兴技术,优化“仓配一体化”的电商快递物流模式。鼓励鹏飞集团、远扬休闲、荣威运动、佳景休闲等外贸企业发展海外仓和体验店,打通跨境电商通关、运输、仓储、配送、交易、融资等服务链。

3.推动产业电商创新发展

加快推动我市鑫缘丝绸、西蒙电气、茧缘丝绸等电商向电商升级发展。支持联发纺织、鑫缘丝绸、华艺集团等现代纺织丝绸企业,澳凡家具、斯可馨家具等现代家具等生产制造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海量消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推动以消费者真实需求为导向的研发设计模式、生产制造模式与供应链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加强消费数据信息与企业生产制造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对接,实现围绕消费者需求的敏捷制造和快速响应。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向“产业+互联网”平台型服务企业转型,以特色产业“互联网+”推动海安产业转型提质。

加强生产制造环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柔性定制变革,促进生产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强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动态化管理。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用管理等领域的集成化应用,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

推动流通环节的模式创新。加强流通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引导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的全渠道分销,推动由产品营销向服务营销延伸。加强智能物流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精准物流,提升物流效率,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追溯、可视化。

4.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农产品通过“寻味海安”等线上平台销售,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有序推动“寻味海安”平台网点进社区。加强对种养殖户、合作社、雅周现代农业园企业的电商培训与运营辅导,鼓励其开展产品通过网络零售、网络分销、产地直销、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业务。将农村电商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支持农家乐、民俗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和网络营销,推动农特产品与乡村旅游产品的联合推广。

5.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加强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海安设立区域性分拨作业中心,为其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优化城乡快递物流网点布局,鼓励现有快递物流企业新上智能化分拣线。发挥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带动作用。成立海安电子商务协会,支持电子商务协会在技术培训、交流活动、论坛举办、考察学习、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树立海安诚信电商形象。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电商企业间、电商园区间、电商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电商园区与专业市场间的交流,促进跨界合作,促进形成共享、共创、共赢局面。

专栏4新零售消费服务重点内容

1.加速电商发展。依托国家电商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来海安设立国际总部或功能性区域中心,培育本土领军电子商务平台。加速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仓储物流等多层面电子商务“新基建”。整合公共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基地,构建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电子商务创新模式。推动电子商务产学研用合作,建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电子商务示范效应明显、产业辐射带动强大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扶持一批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本地垂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垂直电商。

2.强化消费促进。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实施需求侧消费促进与管理,扩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和激活有效市场需求,释放需求活力与潜力。加快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开拓消费领域、创新消费模式、挖掘消费潜力,举办主题消费、特色消费、融合消费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培育壮大网络消费、夜间消费、信息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促消费活动“贯穿一年四季、覆盖传统节庆、包纳重点商户”,推动形成政企互动、板块联动、渠道互补、全社会参与的消费局面。

3.发展直播经济。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零售新业态发展,联合国内京东、阿里、抖音、快手等知名电商和直播平台,积极推动视贸直播、快鱼、苏豪直播平台发展,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引培优质、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建设网红直播人才孵化中心,批量培养培训高素质强技能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

4.提质消费供给。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柔性化供给。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推行智慧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高端消费,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促进消费向智慧化、高品质、绿色化转变。

第四节 转型发展专业市场

1.服务区域商品流通,引导生产资料市场向流通供应链服务平台转型

创新发展原辅料与五金机电市场。支持海安特色产业配套的原辅料市场、五金机电市场发展,提升市场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资源整合、研发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市场由商品交易功能向商品、服务、技术复合型功能转变,培育若干个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原辅料及机械设备研发创新中心、技术输出中心和展示贸易中心。

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加快转型。推动大宗原材料、工业零配件、工业消费品市场功能由传统批零交易向现代流通服务延伸,经营业态由摊位制市场向流通供应链服务功能区、工业品超市、仓储式市场转型。支持市场根据自身特点,打造集专业采购、流通加工、电子交易、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集成化的生产资料流通供应链服务平台,提升生产资料市场与制造业的供应链协同水平,提高生产资料市场在海西地区商品流通中的核心枢纽地位。


2.围绕“促消费、惠民生”,引导生活资料市场合理、有序、转型发展

推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引导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中心转型,加强食品质量检测监测、全程冷链仓储配送、电子化交易服务等功能配置,加强与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对接,建立农产品直供体系。探索“市场至餐桌”等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引导农副产品零售市场“上档升级”,提升市场软硬件设施,优化购物环境,实现“摊位标牌统一、计量器具统一、价目表统一、亮照统一”,试点农贸市场超市化发展模式。

引导家装市场创新发展。鼓励奥华国际装饰城、红星美凯龙等各类家装市场拓展商务、餐饮、休憩等功能,逐步向市场综合体转型。引导有条件的家装市场转型发展家装生活馆,促进市场经营业态、服务功能、运营模式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情景展示等体验式服务。

合理推动汽车及后服务市场发展。有序发展汽车整车及二手车交易市场,合理规划市场规模,优化汽车品牌结构,完善车辆检验、号牌申领、二手车检测等“一站式”服务功能配置。引导发展汽车后服务市场,集聚汽车养护、美容以及汽车用品销售等经营业态。

3.鼓励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功能、业态与模式创新

推动专业市场服务功能创新。支持市场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集聚网络营销、电商代运营、软件开发、网络摄影、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要素资源,引导市场经营户实现“全网”运营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支持市场推进免费无线网络建设,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情景感知、互动体验等功能,发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移动端应用等在增强消费者体验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市场自建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市场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整体合作,打造专业市场型电子商务园区。

推动专业市场经营业态创新。立足专业市场作为商品流通平台经济特点,支持市场加强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平台型经营业务,创新市场经营业态,并将平台服务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断提升市场的资源凝聚力与平台辐射力。

推动专业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市场集成经营户资源、商品资源、服务资源,打造面向终端零售商、消费者的特色电商平台,开展分销零售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市场推动商品流通环节电子化、数据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为金融、信用等服务延伸提供数据支持,开展增值服务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四章 空间布局

坚持“项目载体集聚、空间布局优化、业态结构合理、城乡协调均衡”的发展理念,按照“特色化、枢纽化、国际化”发展路径,立足海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空间格局初步形成的现实情况,以“空间优化、业态升级”为导向,构筑“一核一极三片”总体空间结构,推动“五区、四网”项目布局,引导商贸物流业各行业的企业、人才、开放、创新等要素资源向相应的空间区域、重点项目集聚,形成错位分工、各有特色、互为支撑、联动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为海安商贸物流产业跨越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一核:位于主城区的都市商业商务核心区。一极:商贸物流园枢纽经济发展极。三片:位于主城区东部的家具物流发展片、西部的产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发展片、南部的综合型商贸物流发展片。五区:5大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四网:分布各区镇的4类商贸物流节点网络体系:服务主城区品质生活的社区商业节点网络,服务城镇居民品质生活的镇级商业节点网络,服务城乡消费品流通的同城配送节点网络,服务区镇园区的物流节点网络。

第一节 “一核一极三片”总体空间结构

1.一核引领

充分发挥主城区商贸流通基础好、消费潜力足、保障要素全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繁荣发展都市经济、新兴产业,打造服务功能最齐全、服务业态等级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区域。

2.一极驱动

立足商贸物流园枢纽优势,依托货运站、高铁站、二级编组站等陆港固有优势,积极融入国际货运班列积极融入全省“4+1”国际班列运行体系,充分利用的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等国际一流海港空港资源,打造布局完善、协同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区域物流枢纽,交通、产业、城市联动一体的融合发展枢纽,网络互联、数字共享的现代信息枢纽,加速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挺进欧亚、联通江海,长三角核心区重要的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与南京、徐州共同构建江苏物流枢纽大三角。

3.三片协同

东部家具物流发展片:东部家具原木市场物流园区、亚太亿发物流园区和等专业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家具全产业链商贸物流,打造成华东地区家具、板材集散中心。

西部产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发展片:包括腾龙物流园一个综合型物流园区粮食物流园区等专业物流园区,依托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形成对产业的支撑。

南部综合型商贸物流发展片。包括正元物流中心和铁路物流基地新货场,依托有利交通位置,重点发展公铁水无缝对接综合型商贸物流新增增长极。

第二节 “五区、四网”项目网点布局

1.五区

——海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

空间范围:由商贸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粮食物流园等构成,已建、在建重点项目:铁路1号、2号线,保税物流中心,万吨冷链港一期,中储粮,苏三零等。

定位与重点:定位于加速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挺进欧亚、联通江海,长三角核心区重要的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与南京、徐州共同构建江苏物流枢纽大三角,重点承担国际物流、联运物流、电商物流、同城物流功能。现代物流园重点发展电商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供应链物流、同城配送、冷链物流等业态,成为知名物流企业设立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集聚地。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适应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业态,加强与通州湾出海口、南通新机场联动,构建快捷、便利、高效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加快铁路新货场、凤山码头二期规划建设,打造升级版公铁水无缝对接。

——东部家具商贸物流集聚区

空间范围:位于沈海高速以西,221省道以东,已建、在建重点项目:东部家具材料市场,东部家具博览中心1-5号馆

定位与重点:依托紧靠沈海高速交通优势、以及周边物流配套完善的有利条件,集聚一批具有辐射力的家具物流企业集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家具专业市场集群。承接苏中家具物流迁移。引导同类型生产资料市场集聚发展,推动市场经营业态与模式创新,提升家具流通供应链服务能力。加强与周边物流园区联动发展,优化交通集疏运体系。引导建家具产业消费品市场的功能,由区域集散功能向区域服务功能转型。

——通榆北路总部经济发展区

空间范围:位于日月路以南,河滨路以北,通榆北路两侧。

定位与重点:发挥区位优势,倾力打造创新型工商城市,高起点做好地块整体规划,高标准推进该地块整体建设,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数字经济、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企业招商,发挥标志性项目对整个区块氛围形成的带动作用。加强商务、商业、观光旅游多功能融合、多业态复合,避免CBD夜晚“空城”现象,合理推进亮灯工程,勾勒城市天际线。

——电子商务产业核心区

空间范围:位于镇南路的高新区电商产业园以及位于211省道以北润安物流园、晓星大道干坚果产业园。

已建、在建重点项目:高新区电商大楼、旺金干坚果产业园。

定位与重点:定位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资源集聚度最高、电商产业生态圈最健全、互联网创业创新氛围最浓的综合电商产业园。以电子商务为发展主线,重点构建以B2B、B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平台,重点引进电子商务、信息软件、设计研发、仓储物流等一系列围绕电商产业发展的企业。以海安快递供配中心为依托,建设海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电子商务服务要素上线。加强与旺金干坚果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的服务对接,丰富论坛、交流、分享、宣讲等各类活动,营造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经济发展氛围。加强与商贸物流园的合作对接,促进电商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发展。

——“两业融合”智慧物流区

空间范围:依托商贸物流园。已建、在建重点项目:百金汇、银隆棉花、正盛等期货交割库。

定位与重点:定位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跨界融合、以新型供应链服务为特点的智慧物流功能区。加强业态引导,重点引进服务本地特色产业的高端物流项目。以智慧物流区建设的契机,深入推动产业集群“两业融合”,开展系列试点示范工作,带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四级网络

社区商业节点网络。重点在主城区及人口较密集的中心镇建设,按照每1-2万人左右设置一个社区商业中心、人均社区商业配置面积0.5-0.8平米的标准进行规划。社区商业中心重点发展日用品超市、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各类专业店(服装、医药、家电、书店、维修店、家政服务店、洗衣店等)、农贸市场、餐饮、旅店、大众型休闲娱乐及金融、邮政等配套网点。

镇级商业节点网络。按照“八个一”标准,培育发展镇级商业网点,推动镇村居民品质消费、服务镇级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商业节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镇级商业中心,重点发展时尚购物、中型超市、便利店、特色餐饮、经济酒店、休闲娱乐网点等业态及金融服务网点、商务服务网点等配套商务设施;一条特色街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建设一条具有一定业态特色和集聚度、兼具旅游观光、传统文化、购物消费等功能的特色街。

同城配送节点网络。有序推进快递物流配送网点建设,规范引导公共智能投递柜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智能快递物流网络。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回收物流中心等同城配送网点建设,实现生鲜、蔬果、奶制品、药品等商品流通环节的冷链物流服务全覆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回收物流网络及服务体系。

工业物流节点网络。服务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各区镇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要求,在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合理规划建设物流作业节点,重点发展货运配载、仓储配送、快递物流等物流业态,通过应用甩挂运输等物流技术,推动工业物流节点与重点物流园区的联动作业。

区镇商贸物流发展重点

引导开发区、高新区等中心城区,做优城市经济,重点发展精品商业、主题商业、总部楼宇;服务海安居民品质生活,合理发展综合商业、特色街区、住餐娱乐;利用工业厂房改造等存量资源,孵化发展电子商务、特色楼宇;依托家具、现代纺织丝绸等产业优势,协同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港航物流、旅游商贸、体育商贸。

引导曲塘镇、李堡镇、大公镇等制造业集群度高的区镇,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特色楼宇,加强电子商务的第三方仓储物流网点布局,推动特色产业与商贸物流业的融合创新;服务城镇居民生活,合理发展综合商业、社区商业、特色街区;挖掘生态休闲特色优势,协同发展旅游商贸。

引导墩头镇镇、白甸镇、南莫镇、雅周镇等生态、旅游、农业资源较好的区镇,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商、旅、体、农、创融合,培育发展旅游商贸、电子商务;合理发展社区商业、农旅融合产业。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先进运输方式推广工程

1.深入推进铁海联运。以海安至宁波港、洋山港铁海班列为示范,建立港口、物流以及铁路总公司的信息交换,实现铁路装卸车、货物在途查询等信息互联共享,提升海铁联运作业效率。依托弘盛新材料、亚太轻合金、联发纺织等龙头企业对己内酰胺、铝锭、棉花等大宗货物需求,发展回程海铁班列,打造双向双重运输。探索打通与上海路局、铁路总公司的数据交换通道,实现路局到发货票、货物装车费用、日装车计划落实、海安站现车及预报、车号轨迹追踪等信息融合,解决货等车、车等货的问题,提高取送货效率。

2.推动“四港”联动快速发展。以多式联运为核心和铁路港为龙头、内河港为特色、公路港为基础、信息港为纽带的发展方针,构建“四港”联动合作机制,探索推广腾龙物流园、燕信物流园与凤山港、铁路物流基地开展公水、公铁联动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凤山港与上海港、南通港合作运营,谋划一批江河、海河联运示范线路。加大与上海路局、省铁办沟通对接力度,尽快实现铁路第二货场规划建设新的突破,实现公铁水无缝对接新优势。借助大数据中心平台基础,设计一套多式联运标准化流程和信息平台体系,推进设施联通、标准连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多式联运。联合打造形成完整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联运服务体系,使海安公铁水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质性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

3.推动电商供配联动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基础,在苏隆粮油、润安仓储、旺金干坚果电商园区内推广“仓配电”发展模式,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实现电商与快递公司无缝对接、互为支撑、协同发展,支持快递企业新上智能立体仓库、智能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分拣设备,加快快递企业装备智慧化。深化与中国网库、阿里等大型电商平台企业的合作,利用一流专业平台支持西蒙电子商务、杰姆绅、上海驰尊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家具电商,立足东部家具博览中心,招引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第三方家具电商平台企业入驻海安东部家具物流园,重点打造家具电商产业园,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将生产制造+产品展示体验+电商有机结合,同时引入电商产品美工、直播、电商培训等业态,打造海安家具B2C电商平台,建设“海安购”家具产业带B2B(商对商模式)专业采购平台,吸引国内外家具采购商,来海采购,打造“家具行业阿里巴巴”。

第二节 物流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1.开展物流产业精准招商。实施精准招商,积极招引城市配送、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科技创新型等企业,强化无地招商、税源招商等方式。坚持先进物流技术和运营管理理念,加强与大型物流企业有效对接,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码头运营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投资落户海安。强化与上海、宁波、南通等大港口的合作,推动形成以海安铁路港为基础、公路港、内河港、信息港联动的物流枢纽特色。把握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重大契机,大力招引京东、苏宁、顺丰、阿里巴巴等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海安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呼叫中心、配送中心,提升本地电商物流发展等级。

2.扶持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以数据、科技、金融赋能物流企业为契机,学习林森物流先进经营理念,加快将腾龙物流、惠安物流、燕信物流等物流企业培育成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运作的物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物流企业加大投入,增加运力规模,减少物流企业超载违章风险,推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申通快递、中通快递、韵达快递等传统快递物流企业拓展和参与电商平台运营,从递送、运输服务升级延伸至产业链多个环节,提供代收货款、逆向物流等增值服务,推进传统运输快递化,提高定制化物流服务水平。着力将铁联物流、腾龙物流培育成“品牌优、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龙头企业。

3.完善产业集群供应链服务体系。深入推动两业融合建设,构建建立现代供应链体系,发展供应链协同制造,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协同供应链体系。鼓励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着力培育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海迅集团、华艺集团、联发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将上下游嵌入供应链体系的“链主型”供应链服务企业,不断壮大我市现代供应链服务企业集群,切实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建筑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改革试点为蓝本,推动支持我市金融机构、商贸物流企业、全国知名科技金融公司,充分运用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在建筑业试点基础上,逐步拓展至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等领域,提高企业智慧化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支持平台引入战略投资、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支持其与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平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第三节 智慧物流示范工程

1.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及装备在物流中的应用开发及推广,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软件。整合商贸物流产业园区内公铁水联运、保税物流、期货交割、现货交易等核心功能资源,高标准、创新性开发实施智慧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带动上下游供应商、销售商企业并轨安装物流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信息数字化、物流智能化和运行集成化。促进快递业转型升级,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家具电商协同发展,招引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快递物流企业进驻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园区、家具电商产业园,实现门户层、服务层、用户层、业务层的无缝对接、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加快家具产业、纺织丝绸产业、电梯产业等主导产业内推广智慧云仓、共享集装箱、共享托盘等共享物流新模式,推进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鼓励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

2.推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充分运用海安大数据中心“我的海安”APP平台载体作用,设计建立面向企业、货主、物流公司多方互动的全球化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打通全市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通道,实现各环节信息交互的电子化、智能化;鼓励腾龙物流、惠安物流等专业公路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采用互联网、企业云等先进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支持东华软件、西信科技等软件信息企业加大专业物流业务运营所需软件的开发,智能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道路、水运、铁路、航空等货物信息网络的构建,提高物流企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促进联发纺织、鑫缘丝绸、文凤化纤等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集成传感等物联网感知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全程可追溯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

第四节 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工程

1.培育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实行海安商贸流通大企业“倍增”培育工作计划,集聚和培育一批以海安为基地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对于落户海安为企业总部、职能总部、区域总部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子女入学、购房落户等组合型奖励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整合重组,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整合、兼并、重组,实现业务网点、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信息平台、企业管理、客户资源等的整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向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加强商贸流通总部经济发展平台建设,支持有实力商贸流通企业合理规划建设总部楼宇,发展商贸流通业特色楼宇。

2.引导传统商贸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互联网+”,引导企业加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促进商贸流通服务的横向、纵向延伸,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协同运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区域辐射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集团。

3.孵化新型商贸流通企业。孵化一批成长型商贸流通企业,优化企业注册、变更、注销等行政程序,放宽商贸流通企业注册地址要求和经营范围登记条件,激活市场主体。支持制造企业合理分离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商贸流通业务,独立化经营。孵化各类互联网化的商贸流通平台企业、服务企业、经营企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之间、商贸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商贸流通企业与其他服务业企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支持联盟型企业、虚拟企业发展,不断丰富商贸流通企业类型。

第五节 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1.发挥行业组织的能动作用。成立海安交通物流行业协会,积极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接,推动我市物流企业参加规范的国家A级物流企业认定,实现我市5A级物流企业零的突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组织与服务职能,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信息统计监测、调查研究与咨询服务、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工作,增强服务能力。激发行业协会在物流业招商引资潜能,强力推进物流行业协会招商,协会成员以商引商新模式。鼓励行业协会健全和完善各项行业基础性工作,发挥其在规范行业发展、促进市场公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

2.建立商贸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要求,集成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园区企业多方资源,建立多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面向商贸物流高端人才、企业决策管理层、政府相关部门与园区管理层,通过考察、交流、院校学习活动等方式,促进高层人员不断提升现代商贸物流发展理念,提高战略视野和思维方式;面向园区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专题培训、交流分享等活动,促进其完善商贸物流知识结构、提高业务与管理能力;面向商贸物流企业普通工作人员,开展考证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鼓励海安本地南通理工学院、海安中专、黑龙江工商学院设立商贸物流相关专业,创新专业课程设计,为海安商贸物流发展输送各类人才,支持本地院校在商贸物流培训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优化商贸物流业发展环境。高标准打造海安高铁新城,推进总部楼宇项目项高铁片区集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完善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商贸发展配套功能,提升国际化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海安站高铁密度,增靓海安城市天际线。加强货运车辆综合管理,适时出台海安市货运车辆管理办法,加强对大型货车、冷藏车等特种车辆、快递配送车、派件电动车等各类货运车辆的统筹管理,引导货物运输有序、规范发展,提高交通物流综合效率,降低物流发展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提升商贸物流园区管理运营水平,用“运营”思维创新推动商贸物流园区经营管理,引导商贸物流园区建设运营主体在完善日常物业管理的同时,增强营利能力,加强产业链招商、生态圈招商,优化产业发展重大资源平台配置,围绕进驻企业的共性需求、共同方向,开展服务产品设计与模式创新,为商贸物流企业新业务、新领域拓展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快推进海安商贸物流业发展,充分整合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发展资源,设立海安市商贸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同解决海安商贸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难点瓶颈,形成商贸物流业发展合力。

2.坚持规划为先。加强对物流业园区、项目的统筹规划,重点扶持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引导现有物流园区和企业做大做强,对新招引的重大专业物流项目和第三方物流项目优先落户海安现代商贸物流园内。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跟踪、预警机制,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严格落实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

3.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储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者租赁的,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在市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用于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物流企业创建、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特色物流项目、物流业发展人才培育等补助。

4.拓展投融资渠道。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物流领军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创新型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和发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物流业。创新物流基础设施融资方式,鼓励利用收费公路、铁路专项债券、企业债券、PPP等方式,拓宽重点物流场站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5.加强统计工作。提高物流业统计工作水平,促进物流统计台账工作,做好社会物流总额和社会物流成本等指标的调查统计工作,及时准备反映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物流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