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又闻“莲花”声
来源: 宣传办 发布时间:2020-04-22 08:59 累计次数: 字体:[ ]

4月22日,墩头镇文化服务站举办的“打莲花”培训班开班,此次培训特邀原海安文联副主席、曲艺家协会主席、图书馆馆长顾建华担任指导老师,墩头镇党委宣传委员赵孟、镇文化站站长和全镇30多位业余文艺爱好者参加此次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娱乐形式的出现,“打莲花”这门民间表演艺术几乎绝迹,墩头镇文化服务站为了拯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通过走访民间艺人、调查老龄观众,初步弄清了“打莲花”这一民间文艺形式的表演说唱规律,并把“打莲花”作为一项抢救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工程。

据墩头镇资深水乡民间艺术研究者、83岁高龄的退休教师陈寅生考证,“打莲花”形成于明末清初,与水乡道情、挑花担、唱凤凰等说唱艺术一样,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最初是民间艺人讨饭营生的一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专业文艺团体和民间宣传队都曾把“打莲花”这一艺术形式搬上过舞台。

近几年,刘加桂对“打莲花”展开深入调研,他发现“打莲花”可以抒情,也可以说事儿。以前的水乡,每到逢年过节“打莲花”的艺人都会走村串户表演,农闲时,如果知道了人家有结婚、建房等喜事儿,他们总是闻讯而来,敲着板子,说说唱唱,既渲染活跃了喜庆的气氛,同时也说一些劝世文之类的故事,给人以教益。在刘加桂所著的《水乡记忆》一书中,对“打莲花”做了详尽的描述。“打莲花”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已经失传,刘加桂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抢救“打莲花”这一民间文化艺术是责任,更是担当。

赵孟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在新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打莲花”十分适合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活动。墩头镇的“水乡道情”“剪纸”“虬白龙的传说”都已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希望墩头镇的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能够组织好、学习好、传承好“打莲花”这一民间文化艺术,让“打莲花”重回乡间,走上舞台,成功申报非遗,为推进墩头镇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