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来源: 海安市白甸镇 发布时间:2019-12-30 14:23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白甸镇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全镇工作的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结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展的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履职本领,努力让意识形态工作成为推动白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度量衡。

一、建好班子,精准谋划高定位

1.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今年以来,我镇先后邀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万春给全镇党员干部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吴兰围绕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思考进行辅导讲座,积极推动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全会精神在白甸落地生根。邀请《南通日报》县市工作部主任赵勇进为通讯员培训新闻宣传写作知识。召开上半年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联席会暨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邀请南通市委党校赵园园教授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讲座。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农村基层党总支书记、部门负责人赴浙江、无锡、姜堰等地参观学习。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基层党员上党课16次,党委书记上党课8次,组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7次。积极组织开展“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宣讲活动8场次,“百姓名嘴”学员集中培训6次,开展宣讲活动30余次。今年在《人民日报》以及南通市级以上报刊网站上发表理论文章篇,宣传报道篇,视频报道3个。大力推进《学习强国》平台应用工作,目前全镇覆盖率和活跃度分别超过80%,同时在《学习强国》平台刊发宣传报道及视频4次,形成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力磁场。

结合白甸的实际,打造极具白甸水乡特色的“甸上号子传习所”,在集中展示水乡文化的同时,也为全镇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教育平台,促进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新理念新思想的浓烈氛围,并在这一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认知水平,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打造理论宣传工作新亮点。发挥理论宣讲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推进30*50名嘴孵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理论风采展示,打造“甸上好声音”理论宣传品牌,综合运用专家语言、群众语言、文艺语言、网络语言,以三会一课、党员统一活动日、基层党员干部冬训、名嘴分享会等为载体,面向基层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宣讲活动。我镇颜开虎作为全市唯一村党组织书记的百姓名嘴参加赴陕西略阳开展“送理论、送理念”宣讲活动,深受到当地百姓好评。6月份,在全市“红色海陵”情境式党课竞赛中,我镇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选送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这一节目,自主创作,本色出演,荣获全市二等奖、区镇第一名。官垛村采用三+N模式,打造百姓宣讲的文化升级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发挥好报纸、广播、宣传单等传统媒体和网站等现代传媒不同的优势特点,加强策划指导,在重要时段推出一批重点理论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阐述党的创新理论,各村、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创新路径,全力打造理论宣传工作新亮点。

3.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并不枯燥呆板,而是充满理性之美;理论并不高深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我镇着力创新话语方式,用普通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更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形式,把深奥的理论用乡俗俚语讲得生动具体,先后围绕“文明创建、生态环保、扫黑除恶、安全生产、不忘初心等几大专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文艺宣讲等活动60多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大众心里走。各村、各部门围绕“六进、三起来”即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网络;集中培训学起来,辅导报告讲起来,学习成果亮起来,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的学习热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线上线下联动的互动态势,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全覆盖。

二、定好调子,围绕中心巧安排

1.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最美白甸人”主题,建立健全镇有所、村有站、组有点的三级网络,组建十支镇级和十支各具特色的村级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我是党员,我为文明添色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镇建立了水乡家园志愿服务活动中心,形成融服务管理、风采展示、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全镇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5%,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活跃度达到99%。市税务局、白甸青商会共同开展“不再发愁”志愿服务项目结对共建活动,学习强国平台、苏美263、南通电视台等媒体对“银发护绿水”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全镇志愿服务品牌不断叫响,形成了志愿服务的示范引领效应。大力推进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通过设立大型公益广告、组织身边好人事迹演讲活动、开展示范道德讲堂活动、组织弘扬新时期海安精神主题书画摄影作品展、举办白甸好人故事会、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传承教育活动、打通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

2.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线,紧扣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引领。在主要道路、镇区主街道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牌150多块。举办白甸好人故事会4次、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传承教育活动4次。每季度认真组织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道德讲堂活动。朱于村村民孙正秀被表彰为全国“最美家庭”。在中国美丽田园微信公众号上连续推出工匠精神大讨论,登载了季加荣、张宪武、郭恒祝、邹才书、吴桂兴、王进峰、郭红梅、韦春奎等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张宪武评为三季度海安好人。全镇组织评选十佳幸福家庭,十佳好婆婆、好媳妇,深化移风易俗,大力推行文明殡葬工作,营造了崇德向善、文明向上的浓烈氛围。

3.坚持知行合一,凝聚核心价值之魂,建好实践平台。我镇先后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组织党员参观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馆、角斜红旗民兵团纪念馆、海安营溪第一个支部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镇机关组织党员干部到泛书房、青莲文化园,举行廉政教育活动,参观红色报刊陈列馆。举办了第八届里下河捕鱼节,第三届甸上好声音歌手大赛活动,拍摄了大型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激发了全镇人民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国庆七十周年期间,白甸镇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国庆联欢会,全部由本镇文艺精英自编自导自演,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

配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乐一天”农民艺术节,主动打好“文化牌”,弘扬时代主旋律。11月,我镇文艺爱好者复排经典黄梅戏《荞麦记》,成功举行第三届戏剧艺术节。我镇把关爱未成年人成长融入思想宣传文化工作之中,镇充实调整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坚持思想宣传工作从学生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教育管理体系。做好“扫黄打非”各项工作,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强化网络监管力度。组织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我的梦·中国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持续开展“七彩夏日·快乐成长”夏令营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

4.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创建工作中,我镇坚持以“营造创建氛围、提升文明素质、打造人居环境”为抓手,着力凸显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宣传、社会宣传和阵地宣传,不断提高全镇党员干部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通过开展文明倡导行动、文明劝导行动、文明规范行动和文明实践行动等“四大行动”,推进群众道德建设,弘扬文明新风。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三是用关爱的情怀熏陶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情系万家”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同时,我镇突出重点难点,实现创建惠民。一是加强环境整治。对垃圾分类处置、街道亮化绿化、店招店牌改造、户外广告设置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集中整治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实施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二是实行“路长制”,主要街道划设停车线,开展“八整治八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机关干部包店,村干部包户工作责任制。三是优化窗口服务。以镇村便民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做到服务群众更高效、零距离。今年,利用主要路口、街道、广场等醒目场所,制作更换高炮广告2块,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14块,灯旗公益广告牌200个,镇区创文广告牌26个,雕塑小品18处,发放创文扇3000多把。全镇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氛围、镇村环境、志愿服务、文艺活动开展、群众知晓率、参与度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文”工作激荡白甸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5.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迅速组织落实。建立健全镇有所、村有站、组有点的三级文明实践网络,推行“阵地标准化、项目个性化、活动特色化、服务品牌化”的志愿服务模式。施溪村率先组建党员志愿服务点,跟党小组之家相融并进,把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解村民所难,把党的温暖送到每家每户。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安装了高清直播摄像头,实时将文明实践活动直播连接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挥云,实现了与指挥中心的互联互动。

三、摆好场子,百花齐放接地气

1.搭建舆论矩阵。从年初的“党员冬训”,到每月一次的“甸上桃源大讲堂”,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命责任担当大家谈”等,栏目形式多种、节目形态多样,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流舆论矩阵。每月的25号党员活动日,党政负责人到分工的村上党课,参与村党员组织生活已成为一种常态。利用机关集中会,把年轻同志推上讲台,培养他们理论概括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演讲水平,通过几轮的训练,涌现出一批青年干部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

2.创新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党报党刊、政府网站、微信群、中国美丽田园公众号、水韵官垛微信公众号、鱼跃西泊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应用、新工具、新平台,抓好内容策划、选题设置,运用个性化创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在中国美丽田园公众号上设立“创文行动”“文明实践”“走帮服”“奔跑吧,海安”等专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3.融入大众文艺。坚持寓教于乐,依托创文“乐一天”“我们的节日”“七彩夏日”“水乡秋韵与文明同行”“第二届农民丰收节”等文艺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安文明三字经、市民守则等内容组织创造力量,精心编排文艺演出作品,运用方言说唱、相声、三句半等乡土文艺形式进行巡回演出40多场,观众达万余人次。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让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脑入心。7月份举办的以“同唱祖国好幸福舞起来”为主题的第五届广场舞大赛邀请海安播报进行了现场直播,关注人数超过53万人次,既为广大群众搭建了文化活动的平台,也为繁荣基层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做靓牌子,创新特色成亮点

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之中,用科学理论引领文化兴盛,用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理论。

1.打造地域文化特色。白甸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植根在水乡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水乡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近年来,白甸镇举办了捕鱼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承办多次电影和央视专题片拍摄,白甸美景多次登上央视荧屏。原生态文艺节目《车水号子》参加江苏省里下河民歌大赛荣获二等奖。《甸上记忆》登上省紫金艺术节南通专场的舞台。

2.唱响甸上好声音。4月份,白甸镇第三届“汤沟·两相和杯”甸上好声音歌手大赛决赛,海安播报对大赛全程进行了现场微视频直播,上千人到现场观摩。大赛自启动开始,通过选手风采展示、海选、微信推送、网站圈粉、视频播放,全方位、立体式进行造势宣传,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关注人数超过13万人次。5月份,我镇在和谐园成功举办了“善心若水·泽润白甸”慈善捐赠综艺晚会,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紧紧地糅合在一起,展现了和谐白甸、美丽白甸的精神面貌。

3.筹建农旅体验园。白甸镇积极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小型田园综合体,开启“记得住乡愁、闻得到农味、看得见绿水”的里下河文化体验之旅。引导各村围绕彰显乡村独特禀赋和文化地域特征,突出“水、垛、绿”元素,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全力推进西泊乡村旅游集聚区、甸上小城高端健康养老项目、青少年校外拓展教育基地、洪家滩樱桃风情园、志开禅院二期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叫响“梦里水乡、甸上桃源”的白甸文化旅游品牌。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规定动作完成较好,特色工作、创新工作不够,由于乡镇体量小,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工作推进中有时脱幅较大。

工作主动性不够,与同行交流不多,缺乏周密的布局和精心的安排,有时疲于应付。宣传的形式不够多元化,还要在接地气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