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报送
海安何以 “只此青绿”
来源: 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3-07-28 字体:[ ]

2022年,海安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日前,600万元奖励资金下达。

这项荣誉很“硬核”。一是全省仅有6个县(市、区)入选。二是其背后涌现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工作频频“出圈”。三是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注入更多资金“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之一,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方向清、目标明,奋斗的路径自然一目了然。

如今,天蓝、水清、地绿、城美。荣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的背后,是群众所盼变为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些许“海安经验”。

为农业“减肥” 一湾碧水绕城来

海安地处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交汇之处,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为稻麦轮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作为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更是创下了稻麦单产全省十七连冠的优异成绩。

稻麦要高产,施肥是关键,但如何科学施肥,农民又是关键。

三年前,开发区品建村的2000多亩地被400多户农民“分割”。为靠田致富,大家纷纷私搭乱建棚户房,并在田边挖坑储存畜禽粪肥,气味恶臭难闻。历经4到5轮施肥后,田里的肥料被水溶解;夏收时,秸秆堆在河边浸泡腐烂;进入汛期,大雨一冲,田里的生活生产污水混在一起,形成农田退水,流入三面相邻河道,导致河水又黑又臭。

农田退水虽于农作物而言是“肥水”,但其包含大量氮、磷元素,于河流而言却“营养过剩”,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

河水变“肥”,病根在岸上。如何治病?“减肥”势在必行。“减肥”的方案是什么?建优基础设施,科学控污减排。

2020年10月,品建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100亩农田化零为整,田尾增设电动闸门,田间南北向开挖3条生态排水沟,每条沟渠分别与相应的尾水回收池以及首部的500立方米容量的沼液池连通。

每逢灌溉期、泡田期,排水闸关闭,农田退水不外流河道,反而通过生态排水沟导流至尾水回收池,回收有机质等含量高的水,再将这部分水输送到渠首进行循环利用。

这条退水回收装置,功能一是凭借生态缓冲带,使农田退水面源污染不排入或不直接排入周围水体,实现零直排;二是打通循环链条,让“肥水不流外人田”。

2021年6月,品建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开始全面播种。农田如诗,阡陌纵横,沟渠相连。

全村一年削减总氮排放量约13.7吨、总磷排放量约11吨,节约复合肥用量34.3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丰收”。2022年汛期,该村下游的栟茶河省考袁庄水站断面,氨氮、总磷较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66.2%、37%。

先试点,后推广。根据已有经验,海安又接连在里下河地区、省考向阳桥断面、通榆河、新通扬运河、如海河等流域继续扩大农田退水工程覆盖范围。这样的“治理经验”获得全省推广。

截至去年年底,海安共投资约9600万元,建设和完善农田退水生态排水沟约17.54公里、生态缓冲带28公里,建设生态浮岛或种植水生植物的支流21条,涉及农田约16100亩。

安生态“大脑” 短期阵痛换长远发展

纺织产业是海安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经多年培育,产业链条完整有韧性,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常安纺织产业园便是一个范例。

该园区是2012年由苏州常熟与南通海安合作设立的江苏省“南北共建园区”。目前,园区落户高端纺织项目39个,投产32个。

环境生态是纺织行业绕不开的话题,高能耗、低产出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阵痛,消除城市“成长烦恼”?常安纺织产业园给出的思路就是:安装“智慧大脑”。

“智慧大脑”是什么?是园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它也是我省第一个专业纺织印染园区的生态环境“体检平台”。依托此平台,园区建立起“限值限量管理”专用模块,既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总量,又控制其排放的浓度。这也意味着,在“智慧大脑”中,园区废物排放量、企业VOCs排放量、区域PM2.5平均浓度、水质断面污染物年均值等一览无余。

有了高效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园区还创新实施基于企业绩效水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分配模式,确保限值限量管控到位。这里的关键有二:一是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6个方面设置41项考核指标,对企业实施“绩效考核”;二是基于企业绩效水平,差别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

在实时监管和精细化管控下,园区企业必须选择技术起点高、能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生产工艺,实现“三废”排放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企业全过程控制的转变。目前,园区企业已全部纳入限值限量管控范围。

拿南通东屹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来说,近几年,企业加速腾飞。秘诀之一是科技创新,其二就是响应“双碳”战略,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推进节能减排。

这两年,在排污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开票销售从2021年的3.5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4.5亿元,年增长速率保持在25%以上。今年年初,企业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它在一期染整和后整理的基础上,增加织布的量,形成了全产业链。

用严苛的“体检”换取“用能大户”“碳排放大户”的绿色转型,最终达到“增产不增污”,乃至“增产减污”。同时,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质企业得以扩大生产,园区也实现了产业质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例:去年,常安纺织产业园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9微克/立方米,臭氧为171微克/立方米,均优于或等于海安全市水平。

吃“废”吐“金” 政企携手蹚出低碳循环新路子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项内容。如何处理固体废物?方法有三种:焚烧、填埋和资源化利用。

在“垃圾围城”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焚烧发电处置生活垃圾日渐成为最佳方式。但在燃烧过程中排出的微小灰粒,也就是危险废物“飞灰”,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难题。

如何安全高效处置“飞灰”?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闷声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主编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3558—2019《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处理技术规范》。

这个标准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首先它是全国首个飞灰熔融标准,以最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飞灰的资源化利用;其次在去年,它荣获“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在获奖的地方标准中排名第一;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推动海安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点“金”之笔。

标准创建后,就是推动落实落地。

2021年,天楹集团总投资1.42亿元的等离子飞灰资源化示范工程项目正式投产。作为海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配套项目,其核心内容就是:将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送入等离子体炉中高温熔融(1400-1600℃),再急冷形成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体,重金属键结固化其中难以浸出,彻底摧毁飞灰所含二噁英类有害物质,所得副产物可全部资源化利用,无需再填埋。

所谓副产物即“一黑一白”两种物质。“黑”的是玻璃体,可作建材使用,“白”的是工业盐,可作化工原料或北方的融雪剂使用。

设计日处理垃圾焚烧飞灰40吨,可年产玻璃体1000吨、工业盐4000吨,节约填埋土方近4000立方米,等离子飞灰资源化示范工程项目真正实现了“环保+民生”的双赢效益。

如今,天楹集团吃“废”吐“金”模式,串起绿色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各地效仿、推广的典型。

“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废物都能全部综合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去年,南通市、海安市先后印发市级、县级“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安结合城市固废监管的现状,梳理出一批无废城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今年,海安电子信息产业园表面处理中心开园,紫石固废污泥处置项目进入试运行,有效补齐了城市固废处置能力缺口,提升了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海安“无废城市”的创建部署,是剑指“全域”,目标“城市废物全量进入+能量多级利用+资源优化利用+污染物、碳和废弃物近‘零排放’”,这就是为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海安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末累计下降一半以上。

“追绿”不止 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6月3日,海安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报告2022年环境质量状况: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实现监测历史以来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达82%;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但十年前这组数据是多少呢?十年前,海安优良天数比例不足七成,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为零达标。

这就是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迈进的结果,也见证了海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从以污染防治为主向生态保护修复并重,从以减污为主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变。

2022年,海安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满意度达93.1%,继续保持南通前列。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生态优先,需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更需掷地有声。

翻开海安生态环境局的工作计划,精准溯源管控、生态环保修复、规范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治标与治本同步、深化总量制度改革、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精准化执法、高质量办好案、办大案、办难案、不搞应急管控“一刀切”……

未来之路,仍是锚定“双碳”,“追绿”不止,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从下好“一盘棋”到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图绘到底、一棒接一棒,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